我昔游阳丘,其土秀而丰。
近有女郎山,远有丈人峰。
蒸为芝与兰,扬芬于帝宫。
凤皇从北来,口衔紫泥封。
云霞光照耀,山峰对巃嵷。
堂上双和鸣,音声何雍雍。
制锦为彩衣,割禄充朝饔。
俱称千金寿,行乐浩无终。

【注释】

阳丘:古县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

秀而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女郎山:即“女山”,一名蒙山,位于山东济南章丘城北,为五岳之一泰山的余脉。

丈人峰:指泰山主峰玉皇顶。古人以丈人为尊称。

芝兰:两种香草,这里泛指草木。

芬:香气。

紫泥封:指皇帝赐给臣下的信函。

巃(zōu)嵷(fēn):形容高大。

和鸣:鸟鸣声。

制锦:制作锦绣。

彩衣:彩色的衣服。古代帝王、贵族及士人等,常穿用丝织物制成的衣服,称为“服”。这里指用锦制作的华丽服饰。

割禄:赐予俸禄。

朝饔(yōng):早晨的饭食。

俱称千金寿:都祝颂长寿,表示对父母的祝福和敬意。

行乐:游宴游乐。

【译文】

我过去游玩过阳丘的土地肥沃又富饶。

附近有女郎山,远处有丈人峰。

那里蒸出的芝和兰,香气四溢飘入皇宫。

凤凰从北方飞来,口中衔着紫色的信纸密封。

云霞映照着山峰,高高的山峰与巍峨相对峙。

堂上鸟鸣双合唱,声音多么和谐悦耳。

织锦做衣裳,用俸禄充作早餐。

大家都祝愿你寿比天长,欢乐没有尽头。

【赏析】

《游阳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四句写阳丘之胜,后四句写归家省亲。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富有民歌风味。

首联点题,交待了游阳丘的时间和地点。阳丘,古县名,在今济南市章丘区西北,因地多阳山丘陵而得名。作者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因避乱到山东投奔严武时游览了阳丘的山水。此时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故说“我昔游阳丘”。

颔联承首句“游阳丘”而来,进一步描绘其山川胜景。阳丘的南面有座秀美的女郎山,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树木和花卉;西面有座高峻的丈人峰,山势险峻,令人生敬畏之情。这两句中,“秀而丰”、“近”和“远”分别表现的是阳丘山水的特点。“秀而丰”是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是阳丘的自然优势。“近”是指女郎山距离不远,而“远”则是指丈人峰距离较远。这两句既写景,又寓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自然风光的喜爱,也暗含自己流离失所的悲哀。

颈联写阳丘的植被之美和风物之异。“蒸为芝与兰,扬芬于帝宫。”意思是说,阳丘的土地上生长着许多香木,它们的香气传遍了皇宫之中。这里的“芝”和“兰”都是指香木。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阳丘植物繁茂的景象,而且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界生机勃勃的赞美之情。“扬芬”二字生动地传达出了阳丘植物香气袭人的意境,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怀念之情。

诗人又写了一些与阳丘有关的传说故事。“凤皇从北来,口衔紫泥封。”凤凰是祥瑞之物,代表着高贵和吉祥。这里说的是,凤皇从北方飞来,嘴里叼着一封紫色的信函。这里的“紫泥封”指的是皇帝赐予臣下的信函。这一典故出自汉代王吉的故事,他曾经得到皇帝的赏赐信函,信函中写着“吾用卿东海兰台令史,迁拜郎中令事”。这里的“紫泥”就是皇帝所御用的紫色泥土包裹书信之意。这两句既表现了阳丘地区的美丽景色,也暗示了当地的繁荣昌盛。同时,它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尾联则直接抒发了游子对父母的感情。“云霞光照耀,山峰对巃嵷。”这里的“光照耀”指的是阳光明媚、光彩照人的景象,它描绘出了阳丘地区美丽壮观的山川景色。而“巃嵷”则是形容山峰高大挺拔的样子。这两句既展现了阳丘的壮丽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此外,尾联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描写阳丘的云霞和山峰,进一步突出了其美丽壮观的形象。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阳丘的描写,展现了其秀美壮阔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物产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