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后唤醒良知,静中养出端倪。
举似瞿昙李老,曾止啼哭小儿。

【解析】

1.第一句“梦后唤醒良知”,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指梦境之中唤起人的良知意识。然而在诗中,作者却把这种“梦”和“醒”的转换与佛教禅宗相联系。禅宗认为,一切法(包括人)都是空幻的,只有悟道者才能体悟到这个道理,从而摆脱一切执着。第二句“静中养出端倪”,则是进一步强调,要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要在内心保持一种清静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禅定。第三句“举似瞿昙李老”,是说向佛教大师瞿昙和道教代表人物李老请教禅定的方法。第四句“曾止啼哭小儿”,则是说禅定能使人在烦恼中不起哭泣,这两句都体现了禅宗的特点。

2.全诗前两句写诗人自己通过禅定达到的一种境界。“梦”和“醒”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或境界。梦中的境界是虚幻的,醒后的境界则是真实的,两者是不同的存在状态。诗人之所以能由“梦”入“醒”,就在于他能够进入禅定状态。禅定是禅宗修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心无杂念、心平气和、内外合一。通过禅定,可以使人在烦恼中不起哭泣,从而使自己进入清净、平和的状态。

3.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万物等的认识和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与思索。诗的前两句是说,梦醒之后唤醒自己的良知,在静谧的环境中培养出端倪。这里所说的良知,指的就是人的道德意识,也就是常说的良心;“端倪”则指的是事物的苗头或者开始的迹象。诗人认为,良知是一种内在的觉悟,它使人能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而禅定则是培养这种良知的有效途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万物等的认识和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与思索。诗的前两句是说,梦醒后唤醒自己的良知,在静谧的环境中培养出端倪。这里所说的良知,是指人的道德意识;“端倪”指的是事物的苗头或开始的迹象。诗人认为,良知是一种内在的觉悟,它能使人分辨是非,辨别善恶;而禅定则是培养这种良知的有效途径。第三句“举似瞿昙李老”,是说向佛教大师瞿昙和道教代表人物李老请教如何进行禅定。佛教禅宗讲究顿悟,主张直指人心,即通过直接体悟而获得觉悟。佛教的顿悟观与道家的自然观有相通之处,因此诗人借用禅宗的思想来表达他对自然的看法。第四句“曾止啼哭小儿”,则是说禅定能使人们在烦恼中不起哭泣。这里所说的啼哭小儿,指的是因悲伤而哭泣的孩子。在孩子眼中,世界是美好的,他们没有痛苦,也没有悲哀;而在成人眼中,世界则是充满了痛苦和悲哀,因此容易流泪。而一旦进入禅定状态,就会像小孩子一样,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困扰,从而不会感到痛苦和悲伤。

5.此诗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意在表明,人们应当学习禅定的方法,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自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