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伏猿啼接万峰,坛经犹在讲堂空。
当时正果应谁得,潭上深怜蜕骨龙。
“南华十咏”是唐代诗人王渐逵所作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虎伏猿啼接万峰,坛经犹在讲堂空。
当时正果应谁得,潭上深怜蜕骨龙。
是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第一句:“虎伏猿啼接万峰”,描绘了一幅山峦连绵、虎啸猿啼的景象。这里的“虎伏”和“猿啼”分别指的是老虎潜伏和猿猴的叫声,它们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雄浑的自然之声。“接万峰”则形容这些山峰如同一条巨龙,连接着无数高山,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与威严。
- 第二句:“坛经犹在讲堂空”,这里的“坛经”指的是《坛经》,它是禅宗的一部重要经典,讲述了佛教修行的方法和道理。而“讲堂空”则意味着这部经典的教导已经失传,只剩下了空壳。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禅宗经典的失落和禅宗思想的传承的感慨。
- 第三句:“当时正果应谁得”,这里的“正果”指的是修行者达到的最高境界或最终目的,而“谁得”则询问这个最高境界应该属于谁。诗人通过这一疑问,表达了对修行者是否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禅宗教义的担忧。
- 第四句:“潭上深怜蜕骨龙”,这里的“潭”指的是深水潭,而“蜕骨龙”则是指经过修炼后的龙,它们能够变化自如,自由自在地飞翔于空中。这句诗通过描绘龙的形象,赞美了修行者的超凡脱俗和自由自在的精神风貌。
王渐逵的《南华十咏》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禅宗思想的精髓。通过对自然和修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修行者的深深同情和对禅宗传统的珍视。这首诗不仅是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修行者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