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世崇作述,礼乐嘉虞周。
猃狁窥朔方,檄书动明旒。
嗟予蹇迂谬,抗颜出山丘。
一朝上封事,疾者如寇仇。
文犹既已违,武志亦未酬。
慷慨动悲歌,但为识者羞。
居诸忽已遄,冥心更何求。
九十行带索,荣公乃吾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圣世崇作述:在盛世推崇著述(写作)。
- 礼乐嘉虞周:礼仪和音乐受到赞美,这类似于虞舜的周朝。
- 猃狁窥朔方:北方的匈奴(猃狁)觊觎着边塞。
- 檄书动明旒:朝廷的急件(檄书)惊动了天子。
- 嗟予蹇迂谬:我因才疏学浅而感到羞愧(嗟叹)。
- 抗颜出山丘:我挺直身姿(抗颜),从山中走出。
- 一朝上封事:有一天我向皇帝上书。
- 疾者如寇仇:疾苦的人如同仇敌一般。
- 文犹既已违:我的文才已经违背了初衷。
- 武志亦未酬:我的武勇之志也尚未实现。
- 慷慨动悲歌:我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歌。
- 但为识者羞:只是为了那些理解我的人而感到羞愧。
- 居诸忽已遄:不久便离去,快速完成使命(居诸:停留,此处指暂时留下)。
- 冥心更何求:内心平静,不再有所追求。
- 九十行带索:行走九十里,携带的只有腰带(行带索:行走时只携带腰带,形容旅途辛苦)。
- 荣公乃吾俦:你是我的同类,光荣归于我们(荣公:荣誉之人,吾俦:同类,这里指李三洲中丞)。
赏析
《留别李三洲中丞六首其六》是明代王渐逵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全诗通过描绘边疆战局、个人遭遇和理想抱负等元素,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的开头部分“圣世崇作述,礼乐嘉虞周”强调了盛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重视,以及古代文明对于礼仪和音乐的重视。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文化的自豪感,也暗示了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责任和使命。
紧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因才能不足而产生的遗憾“猃狁窥朔方,檄书动明旒”,表达了他对边疆形势的担忧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关心。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也显示了他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诗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处境和行动,“嗟予蹇迂谬,抗颜出山丘”,表达了他的无奈和不甘。他不愿意屈服于现实,而是选择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即使这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诗的后半部分,“一朝上封事,疾者如寇仇”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主义精神。他愿意为了正义和真理站出来,哪怕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困境。
最后两句则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解脱:“慷慨动悲歌,但为识者羞。”这是一种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和对未来道路的选择,诗人选择了隐退,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他对于国家、文化、历史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他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挣扎和抉择。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渐逵的思想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