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质禀孱弱,畏此朔风多。
雨雪屡以遭,漫漫际关河。
重裘亦云袪,盆焰日相过。
岂无徇国志,奈此冱寒何。
狐貉栖北山,葛藟生南坡。
物性各有适,为用知匪讹。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北风、雨雪、重裘盆焰等自然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国之情。全诗以物为象,借物言志。首联“吾质禀孱弱,畏此朔风多。雨雪屡以遭,漫漫际关河”写自己体质孱弱,怕这寒冷的朔风;“雨雪屡以遭,漫漫际关河”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忧虑。颔联“重裘亦云袪,盆焰日相过”写自己身穿厚厚的外衣,但火把也不断烧过来。颈联“岂无徇国志,奈此冱寒何”,写自己虽想为国家出力,但面对严寒天气却束手无策。尾联“狐貉栖北山,葛藟生南坡。物性各有适,为用知匪讹”写北方有狐貉栖息,南方有葛藟生长。物性各有其适宜的地方,用途各不相同,并非都是错误的。
【答案】
译文:我体质孱弱,怕这寒冷的朔风。雨雪屡屡降下,漫漫地越过关河。身披厚厚的外衣,火把也不断烧过来。难道没有为国效力的壮志,但面对严寒却无能为力。北山有狐狸、貉子栖息,南坡有葛藤生长。事物的性质各有其适宜的地方;用途各不同,并不是全是错误的。赏析:
这首诗是李华在任中书舍人兼御史中丞时所写,是他辞官后闲居洛阳时所作。李华(771-835),字公垂,洛阳(今属河南)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少年时就颇有文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曾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臣而被贬至岳州作参军。天宝初年再入长安,补阙拾遗。肃宗至德二年(757)又拜左拾遗、中书舍人,后升为御史大夫。大历四年(769),因病免职回洛阳,从此过着隐退的生活,晚年隐居东都龙门山。他在唐王朝后期的政治生活中虽然有过短暂的仕宦生涯,但始终未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他在政治上比较正直、敢言直谏。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后闲居洛阳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