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沈深门半扃,午窗慵起晚风轻。
云开半壁夕阳出,花落一庭春草生。
鸟掠池中得鱼去,鹤归云外傍僧行。
马曹散吏真如隐,咫尺山田带雨耕。
【解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的诗,全诗四联。首联“野寺沈深门半扃,午窗慵起晚风轻”写寺外景;颔联“云开半壁夕阳出,花落一庭春草生”写近景;颈联“鸟掠池中得鱼去,鹤归云外傍僧行”写远景;尾联“马曹散吏真如隐,咫尺山田带雨耕”写近景。诗人以闲人的眼光观察自然,写出了寺院的宁静、闲适和生机。
译文:
野寺沉静而幽深,半掩着院门,午间阳光透过窗帘,懒洋洋地起床,晚风也轻拂着窗户。
太阳渐渐西下,云彩散开露出半边天际,一轮红日徐徐落下,庭院里一片春草随风飘落。
鸟儿掠过池塘,捉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一只白鹤飞回寺院,在僧人旁边觅食栖息。
马曹散职官吏,隐居山林,过着清闲自在的日子,他不远万里来到这座寺院,与僧人一起耕田种地。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的是寺院的景色,从“野寺沈深门半扃”,“午窗慵起晚风轻”二句开始写景,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画面:一座荒废的寺庙,半掩着院门,中午时分,阳光穿过窗帷洒满庭院,诗人懒洋洋地起床,晚风吹过窗扉,发出轻微的声响。
三、四句由近及远,由实至虚,由寺内之景写到寺外之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云开半壁夕阳出”,天空中的云彩慢慢散开,露出了半壁的天光,夕阳渐渐地升起,映在院中,给院落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气息;“花落一庭春草生”两句,又从庭院写到了院外,描绘出春草萌发的景象,春草的萌生,象征着万物生长的旺盛生命力。这两句将寺外的自然景象与院内的宁静景象相映成趣,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画面。
五六句则从近处写起,诗人的视线转向院外的景物。“鸟掠池中得鱼去,鹤归云外傍僧行。”两只鸟雀掠过水面,捉到了一条鱼儿,一只白鹤在云外飞翔,陪伴着一位僧人前行。
七八句笔锋一转,又从院外回到院内:马曹散职官吏隐居山林,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不远万里来到这座寺院,与僧人一起耕田种地。这一节诗,既写出了诗人对这位马曹散职官吏的羡慕之情,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联又从院中转入院外,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目光更加遥远:马曹散职官吏真像隐士一样远离尘嚣,就在咫尺之外的山田上耕种;诗人自己则像那耕田的农人一样辛勤劳作,带着雨水在田间耕作。
此诗描写了一个寂静的寺院和闲逸的僧人。作者通过对寺院周围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