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龙津驿,西风落雁愁。
半衾浑似水,圆月渐如钩。
雨雪三驰阪,关河七易舟。
晚来问行客,前路尚悠悠。

【解析】

“龙津驿问程”,即在龙津驿询问行程。龙津驿,在今陕西宝鸡市东,汉时置。西风落雁愁,点出时间是秋季。夜泊龙津驿,西风落叶的愁绪,笼罩着整个驿站。

“半衾浑似水,圆月渐如钩”,意思是说:我躺在这半张被子上,感觉像水一样凉;月亮渐渐变成弯钩形了。这里用“浑”字形容被子的冷和圆月的冷,既形象又贴切。

“雨雪三驰阪,关河七易舟”,意思是说:路上下起了雨来,我在山路上跑了三次,过了七个关口,换了七条船。“雨雪三驰阪,关河七易舟”,是旅途中的险阻与困难。

“晚来问行客,前路尚悠悠”,“晚来”指夜晚。这句诗的意思是:到了夜晚我还向路人打听去往长安的路。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他想到长安,想到自己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了忧愁。

【答案】

译文:

夜里我停在龙津驿,西风中落叶使人发愁。我躺在这半张被子上,感觉像水一样凉;月亮渐渐变成弯钩形了。

路上下起了雨来,我在山路上跑了三次,过了七个关口,换了七条船。

到了夜晚我还向路人打听去往长安的路。我心中充满忧愁,前路还很长很长。

赏析: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秋天,当时王昌龄任江宁丞,从江宁至长安,途中经过龙津驿(在今陕西宝鸡东),夜泊驿亭,见西风落叶而思乡情浓,故作此诗以寄怀。

首联写景,“夜泊龙津驿”四字点明时间、地点和心情。“西风落雁愁”一句,写秋风吹拂下的落叶,引起作者的惆怅之情。“西风落雁愁”,不仅点明了季节,而且渲染了秋日萧瑟的气候和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迷的基调。“龙津驿”即“陇头驿”。《汉书·苏武传》:苏武使匈奴被拘困,胡人要他投降,乃幽武于大窖中,绝不饮食已三日,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嚼之,终不屈。须臾,胡人恐其死,乃给武牛羊羊肉数十斤,食其半而弃其余焉。余皆冰,腹尽冰而卒。事载《汉书·苏武传》。后因称北方边塞之地或戍防之所曰“龙津驿”。此处泛指西北边疆地区。作者羁留于此地,自然感到惆怅。“西风落雁愁”,既是眼前所见,也蕴含着作者的心境。

颔联写旅夜思乡之情。一个“浑”字写出了被子冰凉刺骨的感觉。“圆月渐如钩”,既写出了月亮形状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更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圆月渐如钩”与颈联的“雨雪三驰阪”、“关河七易舟”,共同勾勒出一幅西北边塞地区的寒苦景象。

颈联写旅途艰危。诗人在旅途之中遇到暴风骤雨和崎岖不平的山路,不得不多次往返。“雨雪三驰阪”,表明所处环境恶劣,天气变化无常。而“关河七易舟”,更是凸显出旅途之艰险。

尾联写对前程的忧虑。“晚来问行客,前路尚悠悠”,写诗人傍晚时分向行人询问去往长安的路,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前路尚悠悠”,既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也体现了对归途的迷茫。

本诗通过描绘西北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高远的人生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