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馀暄黄稻天,轻雷斜过晚霞边。
林光留日犹多碧,暝色侵云不耐烟。
凌藉晚红欺菡萏,风光苔色长连钱。
栖迟藋径经过少,几厌溪声柳外喧。
【译文】
昨天的余热还留在黄澄澄的稻田里,轻雷斜过晚霞边。
林中的光色还留有碧绿的颜色,暮色侵云却耐不住烟雾。
傍晚红霞欺压荷花,长连钱苔色的风光。
在野草丛生的田埂上经过很少,讨厌溪声柳树外喧哗。
【注释】
- 又雨:即春雨。又,同“旧”。
- 暄黄——指初夏稻麦等作物吐穗扬花时,因阳光照射而显得黄色。暄,暖和。
- 馀暄——暖和的阳光照耀。
- 轻雷—微细的雷声。
- 霞边——夕阳映照的地方。
- 林光——树林中闪烁的光辉。
- 暝色——黄昏时天色渐暗,天色阴暗。
- 凌藉——覆盖、笼罩的意思。
- 菡萏(hàndàn)——荷花。
- 风光——风景。
- 藋径——小路上长满了青苔。藋,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可做垫子或盖物。
- 经过少——经过得很少。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色的小诗。诗人通过写春雨对景物的影响,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图。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意境优美。
前两句写雨后初夏的景象。首句写雨后天气转暖,阳光明媚;次句写轻雷过后天空出现美丽的晚霞。第三句写晚霞的余辉洒在林间,使树木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而傍晚时分,云雾渐渐升起,遮蔽了天边的夕阳,使之变得暗淡无光,但仍然遮不住那淡淡的烟雾缭绕于山际之间。
第四句写雨过天晴,晚霞的余晖仍给林木披上了一层绿意盎然的外衣;而傍晚时,暮霭四合,天色渐暗,烟霭弥漫。
第五六句写雨后景色的变化。傍晚的余晖中,残红如火似血,将荷叶也染成了红色,与绿色的荷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风一吹,荷塘里的水珠便滚落下来,打湿了路边的青苔,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
最后两句写雨后小路上的景色。因为雨后空气清新,所以走在路上的人心情舒畅;而那些杂草则在雨中吸收了水分,变得郁郁葱葱。诗人在这两句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花草比作人一样地行走在小路上,增添了诗歌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