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丘山重,三纲世道存。
谁能三境界,别立一乾坤。
魄化韩凭树,身从焦仲坟。
山根土花碧,长护啖时痕。
【注释】
林氏:指唐代诗人林宽,字德操。他一生坎坷,屡试不第,晚年隐居于庐山东林寺,过着隐士生活。
三纲:指封建社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韩凭木:据《搜神记》载,宋玉死后化为韩凭夫妇,墓上生梓木,根相错,故名。
焦仲卿墓:据《汉书·列女传》载,汉末焦仲卿妻刘氏,被其兄伯求逼死,仲卿葬后三年成婚。今山东定陶县有仲卿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啖(dàn)时:即唐人李贺诗《金铜仙人辞汉歌》中“食之得人肉”的“得人肉”,此处指吃了他的肉的人。
【赏析】
林宽是唐代著名的隐士诗人。他一生坎坷,屡试不第,却能安贫守节,终以70岁高龄才得到朝廷的承认。这首七绝就是他隐逸生活的写照。
首句“一死丘山重”,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死去了,但是丘山上的石头和草木还是像活着一样,依然在重重叠叠地堆积着。这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永恒不变的赞叹。
次句“三纲世道存”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于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坚守。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法则,也是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在这里,诗人通过“世道存”这一形象的表达,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封建道德的坚守和尊崇。
第三句“谁能三境界,别立一乾坤”则是诗人对封建道德的质疑和挑战。在他看来,三纲虽然重要,但是也应该有所变通和调整。因此,他提出了“别立一乾坤”的观点,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束缚,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接下来两句“魄化韩凭树,身从焦仲坟”具体描写了诗人对于生死的看法和态度。韩凭木和焦仲卿都是因为爱情而殉情的典型例子,他们的尸体都埋在了土里,成为了永恒的纪念物。而诗人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纪念自己的爱情,那就是将自己的灵魂化作了树木,与爱人一同长眠于大地之上。这种生死观念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和独特见解。
最后两句“山根土花碧,长护啖时痕”则是对诗人自身经历的描述和总结。他虽然已经离世,但是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的形象就像山根上的花朵一样,永远保持着翠绿的颜色;而他的故事则成为后人谈论的话题,不断流传于世。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记忆,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尊重。
这首诗通过对林宽一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深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道德、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