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明坎则止,出处契易理。焦头与烂额,论功当上客。
有时扶光上宾筵,能作高堂不夜天。有时扶光向书案,能照士子三万卷。
夫何功成事了漏迟迟,主人渴睡不复知。便同草芥委尘泥,虽有寸劳谁念之。
人生不遇亦如此,顾惟主人何如耳。
挑灯杖
离明坎则止,出处契易理。
焦头与烂额,论功当上客。
有时扶光上宾筵,能作高堂不夜天。
有时扶光向书案,能照士子三万卷。
夫何功成事了漏迟迟,主人渴睡不复知。
便同草芥委尘泥,虽有寸劳谁念之。
人生不遇亦如此,顾惟主人何如耳。
译文:
挑灯杖
在光明的照耀下停下脚步,顺应自然法则进退取舍。
疲惫不堪却仍坚持努力,论功应当受到主人的尊重。
有时在宴会中为主人照亮,能在高堂上点亮不夜的灯光。
有时在案前照亮书籍,能让士子们阅读三万卷书。
为什么功成事后却迟迟不见回报?主人沉迷于睡眠已不知时。
如同草芥被弃置在尘土之中,即使有微小的贡献也无人关注。
人生不逢其时也如此,只能感叹主人如何得志。
赏析:
这首诗以“挑灯杖”为题,描绘了一种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这种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用“离明坎则止”来表达顺应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这里的“离明”指的是光明照耀大地,而“坎则止”则是指顺应自然规律,适可而止。这是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对社会的深深忧虑。因为社会往往只看重功利,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光辉。
诗人通过对“焦头与烂额”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自己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里的“焦头”和“烂额”都是形容人遭受挫折后的狼狈样子,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下去,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宴会中的“扶光”行为,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这里的“扶光”并不是指照明工具,而是比喻自己能够照亮别人的道路,让别人能够在黑暗中找到方向。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也是诗人所推崇的。
诗人通过对“主人渴睡不复知”的描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这里的“渴睡”指的是主人沉迷于享乐,忘记了自己的本质职责。而“不复知”则强调了这种态度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觉醒过来,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首诗以“挑灯杖”为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他不仅关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关心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