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类灭天,善人全天。
灭天自灭,全天自全。
自灭何如,蜉蝣斯须。
朝生夕死,鸡糇鸟餔。
粪秽庭阶,日费扫除。
自全何如,珠玉其躯。
可卷可怀,孰忍毁诸。
烈妇贞行,良玉美珠。
天不忍毁,珠旒玉符。
身死名存,光照方舆。
何千万年,脍炙海隅。
三纲四维,此焉以推。
目不属纲,化不张维。
视此之为,宁无懦而。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恶类灭天,善人全天。”
- 注释:“恶”在这里指的是不善之人,“天”指的是宇宙。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观点:邪恶的人最终会灭绝在天地之间,而善良的人则可以长久生存于世间。
- “灭天自灭,全天自全。”
- 注释:“自灭”意味着邪恶者自行消亡,“自全”则是指善良者得以保全。这里的“灭天”和“全天”是相对的,强调了善恶有报的观念。
- “自灭何如,蜉蝣斯须。”
- 注释:“蜉蝣”是一种寿命极短的小昆虫,用来比喻那些寿命极其短暂的邪恶之徒。这句诗是在问,对于这些短命的邪恶之徒来说,死亡意味着什么?
- “朝生夕死,鸡糇鸟餔。”
- 注释:“朝生夕死”形象地描述了早晨出生晚上就死去的情况,这里用来比喻那些短暂存在的邪恶之徒。而“鸡糇鸟餔”则是对“朝生夕死”的具体描述,即鸡饲料和鸟类的食物,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 “粪秽庭阶,日费扫除。”
- 注释:“庭阶”指的是庭院台阶,而“粪秽”则是指污物。这句诗反映了那些看似无害但实则有害的事物,如粪便等,它们的存在使得清理工作变得频繁且繁琐。
- “自全何如,珠玉其躯。”
- 注释:“自全”指的是自我保全,而“珠玉其躯”则是指以珠宝玉石为身体,比喻那些外表华丽、内心却空虚的人。这里用珠宝玉石作为身体的象征,暗示了外表的华丽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价值。
- “可卷可怀,孰忍毁诸。”
- 注释:“卷”和“怀”分别指卷起和怀抱,这里用来比喻包容和理解。而“孰忍毁诸”则是在问谁能够忍受去破坏或摧毁这些美好的东西?
- “烈妇贞行,良玉美珠。”
- 注释:“烈妇”指的是刚烈的妻子,“贞行”指的是坚定的行为。而“良玉美珠”则是指在道德品质上的美好。这句话强调了正直和美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 “天不忍毁,珠旒玉符。”
- 注释:“不忍心”意为不忍心伤害或破坏,“珠旒玉符”则是指象征吉祥的珠子和玉器。这里用珠子和玉器来比喻那些值得保护和珍视的事物。
- “身死名存,光照方舆。”
- 注释:“身死名存”意指虽然身体已经逝去,但其精神和名声依然存在。而“光照方舆”则是指在生前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 “何千万年,脍炙海隅。”
- 注释:“脍炙”原指切细的肉片,后引申为被广泛讨论和传颂的意思。这里的“海隅”指的是海边的角落,用来形容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和广为人知。
- “三纲四维,此焉以推。”
- 注释:“三纲四维”原本指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三个基本伦理准则(君臣、父子、夫妇)和四个基本的社会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后来泛指一切行为的道德准则。这里的“此焉以推”意味着这些道德准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
- “目不属纲,化不张维。”
- 注释:“属”意为依附,“张维”意为伸展,这里用来形容如果眼睛都不注视那些道德准则,那么社会风气也不会得到改善。这句诗表达了对道德规范的关注和遵守的重要性。
我们来赏析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比邪恶与善良、毁灭与保全、短暂与永恒等方面,表达了一种对道德准则的推崇和维护社会风气的观点。诗中通过对恶人的灭亡和善人的保全的描述,强调了道德力量的重要性;通过对短暂的生命和永恒的名声的对比,传达了珍惜当下、追求永恒价值的价值观;通过对清洁和污染的描述,揭示了保持环境整洁和避免污染的必要性;通过对道德楷模的赞美和对破坏道德行为的谴责,倡导了一种尊重和传承良好品质的社会风尚。总之,这首诗不仅是对道德价值的探讨,也是对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思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