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事今朝兴倍浓,鹊声频噪木芙蓉。
百千异宝非难得,九十高人未易逢。
知有乌方留鹤鬓,不劳鸠杖笑龙钟。
历阶上马今能健,何必精神叹是翁。

王邦畿的《秋社日喜赵裕子至》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赏析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

  1. 逐句翻译
  • 社事今朝兴倍浓,鹊声频噪木芙蓉。
    “社事”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而“鹊声频噪木芙蓉”则形象描述了节日中鹊鸟的喧闹与木芙蓉花的盛开。
  • 百千异宝非难得,九十高人未易逢。
    这里的“异宝”指代珍稀之物,而“高人”则是指才华出众之人。诗人表达了对于这些稀世之宝与杰出人物的珍视。
  • 知有乌方留鹤鬓,不劳鸠杖笑龙钟。
    “乌方”可能指的是年老之人,而“鸠杖”则是老人常用的手杖,这里暗示了老年人的风采。
  • 历阶上马今能健,何必精神叹是翁。
    这句话意味着即使年老体衰,仍能骑马上阶,显示出健康的状态,无需感叹年老。
  1. 赏析
  • 社会活动的热闹场面:诗中的“社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集体活动,如祭祀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日期举行,旨在祈求神灵保佑和庆祝丰收。
  • 自然美景与人的情感:通过描写木芙蓉(芙蓉花)和鹊鸟的活跃,诗人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也表达了节日氛围中的欢乐和活力。
  • 对稀有宝物和杰出人才的赞赏:“百千异宝非难得,九十高人未易逢。” 这句话强调了珍贵物品和卓越才能的稀少与难得,体现了诗人对这种价值的高度评价。
  • 对老年人的尊重与赞美:“知有乌方留鹤鬓,不劳鸠杖笑龙钟。” 这句诗赞扬了老年人的健康和风度,同时也反映了对传统美德的尊重。
  • 对个人健康的肯定:“历阶上马今能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自信,即使年岁已高,仍能保持体力和精神的活力,无需过分依赖外界或感叹衰老。
  1. 背景信息
  • 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明朝时期,具体年份不可知。
  • 作者介绍:王邦畿,明代文学家,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个人情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 社会环境:明朝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晚期,社会动荡与变革并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王邦畿的创作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社会批判性。

王邦畿的这首《秋社日喜赵裕子至》不仅是对一个特定社会活动的记叙,更是诗人情感、理想和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老年与健康、珍稀与平凡等主题的思考,诗人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