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涧底当承露,竹长阶前便近云。
斯道何人堪共语,半生老我始逢君。
高楼明月秋初上,古寺疏钟夜未分。
料得此来应有意,碧山流水岂离群。
问梁同庵居士病
兰生涧底当承露,竹长阶前便近云。
兰和竹子生长在山涧的底部,所以它们的花朵会沾到山涧中的水珠,像极了天上的露水;竹的生长位置靠近山阶,所以它们的影子会映在台阶上,仿佛是天空中的云朵。
斯道何人堪共语,半生老我始逢君。
这种学问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能够理解,而我的一生已经过去了一半,直到遇到了您才感到不虚此行。这里的“斯道”指的是道家学说,“半生老我”表示人生的岁月已经过半,直到遇到“君”即诗人的朋友,才觉得自己没有虚度年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高楼明月秋初上,古寺疏钟夜未分。
在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射在大楼上,而远处古寺的钟声也传来了。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图,高楼、明月、古寺、钟声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料得此来应有意,碧山流水岂离群。
我猜测这次来访是有目的的,因为碧山流水是不会离开它的同伴的。这里的“碧山流水”比喻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不会因为距离而改变。
赏析: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描绘了兰与竹的美丽景色,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质。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一生的感慨,以及对遇见知己的珍惜。第三句则描绘了夜晚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认为友情就像山水一样,不会因为距离而改变。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