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十日想清辉,两笠真同坐翠微。
论道我惭非白鹿,好贤君已到缁衣。
禹周天下应难少,沮溺于今敢厚非。
出处论心能不异,溪山何用久相依。
这首诗的译文是:
喜见黄小江佥宪光临此地,我们同坐宝峰。
空山十日想清辉,两笠真同坐翠微。
论道我惭非白鹿,好贤君已到缁衣。
禹周天下应难少,沮溺于今敢厚非。
出处论心能不异,溪山何用久相依。
注释:喜黄小江佥宪至同坐宝峰:喜悦地见到黄小江来此地。喜黄小江为官署长官,与诗人地位相当,可以同席而坐。佥宪是明初对布政使司长官的别称。宝峰,指山名。
空山十日想清辉:在空荡荡的深山中过了十天,想象着山间的日光明亮。
两笠真同坐翠微:戴着两顶斗笠的人坐在青葱的山色里。笠,斗笠。翠微,青山之幽深者。
论道我惭非白鹿,好贤君已到缁衣:谈论学问时我感到惭愧,因为我不是白鹿(比喻高人),而您已经是缁衣(黑色僧服)了。古代以白鹿为神物,这里说自己感到惭愧,表示对贤人的钦慕。
禹周天下应难少,沮溺于今敢厚非:大禹治理洪水后,天下太平,但我认为还是应该有人反对这种治世。沮溺即许由,传说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受,于是逃到箕山和颍水边隐居。后世称避世隐居为“箕踞”。
出处论心能不异,溪山何用久相依:出仕与否取决于是否志同道合,即使离开山林,也不过是暂时的。
赏析:
这首诗写于正德三年(1508年)秋,当时诗人正在江西吉安府庐陵任知县。黄小江此时正任江西布政司参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黄小江的敬仰和倾慕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的郁闷心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开阔,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