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原夕照到孤庄,落木萧条堪断肠。
瓮底空留麦种在,河桥昨夜巳浮霜。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流寓梓州时所作。首句写久旱之后,秋尽而雨至;次句写雨霁后的景色:夕阳的余辉照射在孤寂的小庄上;末句写夜深人静之时,听到河桥上的霜冻声。全诗以雨后小庄、断肠、空留麦种、霜冻等意象为线索,描绘出一幅清冷幽凄的雨后秋景图。
首句“久旱秋尽雨后憩柴家庄”,点明时间、天气和人物活动。久旱之后的秋雨终于降临了,诗人来到柴家庄歇息。
第二句“晴原夕照到孤庄,落木萧条堪断肠”。“晴原”指晴朗的原野,“孤庄”指孤独荒凉的村庄。这一句描写了雨后天晴,夕阳斜照在孤寂的村庄上的情景。“落木萧萧”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树叶的凋零,“堪断肠”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哀怨之情。
第三句“瓮底空留麦种在,河桥昨夜巳浮霜”。“瓮”是一种陶瓷器皿,用来储存粮食或物品。“麦种”指的是农民播种用的种子,这里指代庄稼。“河桥”是指河流上的桥梁,“昨夜”则表示时间已经过去。这一句描写了诗人看到河水中的冰块融化,河桥上的霜冻也消失了的情景,暗示着秋天即将结束。
整首诗通过对雨后小庄、落木萧萧、空留麦种、河桥已无霜冻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哀怨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