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西头泗洲寺,经过转眼又三年。
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
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
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
【注释】
渌水:泗州,今属安徽。在长江中。西头:指寺的西边。泗州寺:即西施寺,在今安徽蚌埠市西南。
清癯:清瘦干瘪。
诗留佛壁:诗写在佛壁上,让来人欣赏。
维摩:梵语“Varada”,意为“居士”。意译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其人长眉白毫,能入不二法门。后来以“维摩诘”为对佛家的尊称。后用以泛指文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游泗州时作的记事抒情之作。首句写寺院,次句写自己与寺院的缘分之深,三、四句写寺院老僧对自己的了解,五、六两句写老僧对自己的赞赏和安慰,末两句则写自己愧对老僧对自己的赏识。全诗情真意切,意境幽雅。
首句先写寺院的地理位置,紧接着说转眼三年已过,表明自己在寺院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渌水西头”,点明寺院的位置;“西头”二字,写出了寺院的方位。“泗州寺”,“西施寺”,都是指泗洲塔。此二句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之所以对这座寺院如此钟爱,是因为在这里他结识了老僧,并且得到了他们的关爱。
第二句写老僧对自己很熟悉,并且知道直呼我的姓氏。这一句中的“熟认”,既写出了老僧对自己的熟悉程度,又表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笑我”、“只似”二句,则是老僧对自己清瘦干瘪的外貌的评价。这里既有对他们友情的赞美,也有对自己身世的无奈。“笑我”二字,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清癯只似前”,则流露出作者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孤寂感。这二句中,不仅有对老僧的赞美,而且还有对老僧同情的意味。
第三、四句写老僧对自己的关心。“每有客来看宿处”,说明老僧经常接待来访者,并且为他们提供方便。“诗留佛壁作灯传”,则说明老僧不仅热情好客,而且还善于交际,善于宣传自己。“开轩扫榻还相慰”,则是写老僧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这一联中,“开轩”、“扫榻”二句,生动地表现了老僧的热情好客;而“还相慰”三个字,则表达了老僧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感情。最后一句“惭愧维摩世外缘”,则表现了作者自己对这种关系的反思和自责。这里的“惭愧”,既是对自己不能回报老僧厚爱而感到愧疚的心情的写照,也反映了自己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孤独感。同时,这也反映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己与泗州寺老僧之间的交往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这段关系的回忆和思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友情、亲情和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