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炎荒暑气蒸,重阳未到早寒生。
也知天运随皇运,顿觉南行似北行。
季子貂裘犹未理,楚人骚佩暂辞荣。
晚来笳鼓城头急,只有归心对月明。
九月朔日起,觉寒甚。谁道炎荒暑气蒸,重阳未到早寒生。也知天运随皇运,顿觉南行似北行。季子貂裘犹未理,楚人骚佩暂辞荣。晚来笳鼓城头急,祗有归心对月明。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王称的《九月朔日起觉寒甚》,是一首七言律诗。王称(1370—1415),字孟扬,福建永福人,洪武中领乡荐,入国子监。永乐初任国史院检讨,后因参张辅军攻交趾,还守故官。与解缙交好,后坐缙党,下狱死。为人目空四海,辩若悬河,视余子琐琐,以是名虽日彰,谤亦随之。王称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九月朔日,此时天气转寒,他感慨于“谁道炎荒暑气蒸,重阳未到早寒生。”,表达了他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首句“谁道炎荒暑气蒸”直接点题,引出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感受。在古代中国,九月初秋时节,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此时阳光斜射地面,气温开始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人们常会感受到一种凉意或寒意。而“重阳未到早寒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感受,因为重阳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但此时还未到,所以天气已经开始转冷。这两句诗简洁地描绘了秋季的气候特征,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也知天运随皇运,顿觉南行似北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入观察和体悟。这里的“天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而“皇运”则是皇帝的统治或国家的命运。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联想到了国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变迁。他发现,无论国家如何繁荣昌盛,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总是不依人的意志而改变,这让他顿觉“南行似北行”,即南下的行程似乎变得与原本北上的计划相反,反映了他在政治立场上的矛盾和困惑。
诗中的“季子貂裘犹未理,楚人骚佩暂辞荣”通过对比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里提到的“季子”可能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屈原,他的著名作品《离骚》就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的诗歌。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理想,但最终却被迫流亡。而诗人在这里提到的“骚佩”则是指屈原所佩戴的玉佩,象征着他的高洁和清白。诗人通过对比这两个形象,表达了自己虽然在政治上追求清廉和正直,但在现实中却不得不面对权力斗争和名利诱惑,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诗的最后一句“晚来笳鼓城头急,祗有归心对月明”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这里的“笳鼓”是一种古代战争中的号角声,而“城头急”则描绘了战争或紧张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孤立无援,只有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才能在他眼中显得如此明亮。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赋予了寄托乡思的象征意义,诗人用“对月明”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王称的《九月朔日起觉寒甚》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复杂关系。诗中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敏锐观察、对历史人物的深情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沉的情感底蕴。这首诗不仅是王称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一种揭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