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井灶没秋蓬,处处郊原带夕烽。
岁岁徵兵成浪费,番番报捷只弥缝。
公来寇退初欢足,寇退公归转恨重。
别酒一樽愁夜短,可咛缓叩五更钟。

【注释】

(1)家家:每家。井灶:指农家的炊事用具,即锅灶。秋蓬:秋天的飞蓬,借指飘零无定的游子。

(2)郊原:指郊外旷野。带夕烽:夕阳下烽烟四起,形容战乱频繁。

(3)岁岁:每年。徵兵:征兵。成浪费:指战争造成巨大耗费与破坏。

(4)番番:多次;屡屡。报捷:向君王报告战事胜利的消息。只弥缝:只是临时修补。

(5)公来:指诗人自己。寇退:指敌人被赶走。公归:指诗人自己返回家园。转恨重:因国难而引起的愁苦更加深重了。

(6)别酒:饯别时送行的酒。愁夜短:因离别而愁闷不眠,夜难长。可咛:嘱咐。缓叩:慢慢敲击。

【译文】

每户人家都失去了炊事用具,到处郊原烽火连天,每年都要为战争而征召壮丁,一次次的胜利却无法长久,你回来后我高兴,你一走我又忧虑重重,分别时我们喝着饯行酒,愁得睡不着觉,请你在五更时分敲钟叫我一声回去吧!

【赏析】

此诗是作者任淮南节度参谋期间作于公元827年(元和十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尚未结束,因此诗人写此诗以抒怀,并以此自况。首联“家家”二句总写战乱之广,百姓流离之苦,反映了社会动乱不安的局面,同时暗示出国家政治的腐败无能。颔联写战争的频繁,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和破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颈联写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变化,从希望到忧虑,最后无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忧国之心。尾联写诗人在饯别宴席上,与友人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离开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含蓄,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是唐诗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