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
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诗句翻译为现代汉语,然后把握诗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在此基础上再理解并分析诗人的情感与观点。最后根据全诗的内容概括出诗的主题。

本题要求学生分析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情感。首先翻译诗歌内容,然后分析诗歌内容和主题。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首联写潼关的地理位置。潼关在函谷关以东,故又称函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部,黄河从北到南流经此地,是古代南北往来的孔道,因此有“天险”之称。潼关一带山环水绕,地势雄伟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颔联写潼关的战略地位。潼关是古代中国北方通向西域、南方通往巴蜀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有“天下之咽喉,京师之右臂”的称誉。

颈联写潼关的战略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奔腾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养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儿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奔腾,穿过黄土高原,穿行在华北平原上,进入中原地区,最终汇入渤海。黄河流经的地形复杂多变,沿途既有崇山峻岭,又有平原湖泊;既有沙漠戈壁,又有平原沃野;既有高山峡谷,又有盆地平原。黄河流经的地方既有肥沃的土地,又有贫瘠的土地。黄河流经的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黄河的流向对当地的影响很大。黄河在经过潼关时,如果向东奔流,就会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卷入洪水之中,造成严重的水患灾害。如果向西奔流,就会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受到严重威胁。可见,黄河在经过潼关时,其走向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流过潼关,是因为这里地势高峻,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所以,“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一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让黄河从这里拐个弯呢?这里的“一线行”指的就是黄河在通过潼关的时候能够绕过中条山的西侧,这样就能避免因为黄河在这里拐一个直角而带来的巨大危害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此情此景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译文:潼关是天然的屏障,位于三门峡市西部,黄河流经此地而改向北流。潼关是天下的咽喉,也是京师的右臂

,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下之要塞”。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任左拾遗。安禄山叛乱后,唐肃宗由彭原逃往凤翔,诗人随

行。途经潼关时,写下了这首诗。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起句点明潼关的地理特点。潼关是天然的屏障,位于三门峡市西部,黄河

流经此地而改向北流。这是潼关得名的原因,同时也是其地理优势所在。潼关是天下的咽喉,也是京师的右臂

,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下之要塞”。这一联既写出了潼关的地理优势,又表明了潼关的战略地位。

颔联“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写潼关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唐朝建立之初,为了抵御突厥侵扰,曾

修筑长城,其中一段就是横亘在今潼关一带的长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爆发的“安史之乱”,唐肃宗从灵武(

今陕西吴堡)北上,到达凤翔(今陕西宝鸡)时,安守忠率兵迎谒,表示归降之意。唐肃宗便命他守卫潼关。后来,唐肃宗

又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驻守潼关。这些将领虽然勇猛善战,但因兵力有限,始终无法阻挡叛军南下。当官军在陕

州大败时,郭子仪只得放弃陕州,退守潼关。这时,官军已经疲惫不堪。然而,叛军却在此时发起了进攻。唐肃宗在

陕州闻讯大惊,立即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回纥可汗等领兵前去援助。郭子仪率领六万大军抵达渭北时,叛军已占领

了洛阳。这时,潼关成为了叛军南下的重要据点。由于官军在陕州大败而归,无法抵挡叛军的进攻,所以叛军得以长驱直

入,占据了长安。此后,唐肃宗被迫离开了长安。由此可见,潼关在历史上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保卫国家安全

的重要防线。

颈联“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写潼关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唐朝建立之初,为了抵御突厥侵扰,曾

修筑长城,其中一段就是横亘在今潼关一带的长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爆发的“安史之乱”,唐肃宗从灵武(

今陕西吴堡)北上,到达凤翔(今陕西宝鸡)时,安守忠率兵迎谒,表示归降之意。唐肃宗便命他守卫潼关。后来,唐肃宗

又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驻守潼关。这些将领虽然勇猛善战,但因兵力有限,始终无法阻挡叛军南下。当官军在陕州大败

时,郭子仪只得放弃陕州,退守潼关。这时,官军已经疲惫不堪。然而,叛军却在此时发起了进攻。唐肃宗在陕州闻讯大

惊,立即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回纥可汗等领兵前去援助。郭子仪率领六万大军抵达渭北时,叛军已占领了洛阳。这时

,潼关成为了叛军南下的重要据点。由于官军在陕州大败而归,无法抵挡叛军的进攻,所以叛军得以长驱直入,占据了长

安。此后,唐肃宗被迫离开了长安。由此可见,潼关在历史上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尾联“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写潼关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唐朝建立之初,为了抵御突厥侵扰,曾

修筑长城,其中一段就是横亘在今潼关一带的长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爆发的“安史之乱”,唐肃宗从灵武(

今陕西吴堡)北上,到达凤翔(今陕西宝鸡)时,安守忠率兵迎谒,表示归降之意。唐肃宗便命他守卫潼关。后来,唐肃宗

又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驻守潼关。这些将领虽然勇猛善战,但因兵力有限,始终无法阻挡叛军南下。当官军在陕州大败

时,郭子仪只得放弃陕州,退守潼关。这时,官军已经疲惫不堪。然而,叛军却在此时发起了进攻。唐肃宗在陕州闻讯大

惊失措,立即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回纥可汗等领兵前往支援。郭子仪率领六万大军抵达渭北时,叛军已占领了洛阳

。这时,潼关成为了叛军南下的重要据点。由于官军在陕州大败而归,无法抵挡叛军的进攻,所以叛军得以长驱直入

,占据了长安。此后,唐肃宗被迫离开了长安。由此可见,潼关在历史上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防

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