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清凉山前一灵石,一片方方大如席。云是文殊说法座,千古流传夸胜迹。
我生闻说自孩提,将信还疑难考索。寄慕兹山四十春,苦为浮名缚冠帻。
迩束嫡宦游汾阳,行旌北指台山冈。跻攀万仞不惮险,清秋天爽披清凉。
石旁拭目辩真伪,恐感禅家虚诞累。殷勤立石遍招呼,仆夫累为堪容萃。
始信空中色相真,石能幻化通灵神。石灵愈信文殊道,道神常显空中身。
空中身,灵山塔,我问灵山山不答。异石中藏玄妙机,识破玄机输老衲。
老衲前知石灵性,坐石谈经神鬼听;经余晓月诸山静,神光绕石天花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登清凉山中峰题摩崖石》。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君不见,清凉山前一灵石,一片方方大如席。云是文殊说法座,千古流传夸胜迹。
注释:你看啊!清凉山上有一块神奇的石头,它的形状像一张大桌子,上面覆盖着白云,那就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地方,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胜迹。
赏析:这是对清凉山上的那块石头的描述,描绘出了它的宏伟和神秘,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个景点的敬仰之情。我生闻说自孩提,将信还疑难考索。寄慕兹山四十春,苦为浮名缚冠帻。
注释:我小时候就听说这块石头,长大后才敢怀疑去考证,我在这里住了四十年,为了名誉而束缚我的头巾。
赏析:这里写出了作者对这块石头的向往和热爱,以及他为了追求名利而感到困扰的心情。迩束嫡宦游汾阳,行旌北指台山冈。跻攀万仞不惮险,清秋天爽披清凉。
注释:近来,我作为朝廷的官员去汾阳办事,我的官旗向北指向台山的山岗。我攀登万丈高崖不怕危险,清秋时节清爽宜人,我来到清凉山上。
赏析:描述了作者在前往汾阳时的情景,以及他在清凉山上的感受。石旁拭目辩真伪,恐感禅家虚诞累。殷勤立石遍招呼,仆夫累为堪容萃。
注释:在石头旁边我仔细地观察真假,恐怕会被禅宗家徒们用虚假的话来拖累。所以我热情地站在石头上招呼他们,仆人累得都容不下他们聚集在一起。
赏析:作者通过观察石头上的纹理,试图分辨真伪,但又怕被禅宗家徒们用虚假的话来拖累。这反映了他对禅宗家的警惕和对真实性的追求。始信空中色相真,石能幻化通灵神。石灵愈信文殊道,道神常显空中身。
注释:最后我终于相信,这些颜色都是真的,石头可以幻化为通灵的神物。我也更加相信文殊菩萨的教化之道,道神常常显现在空中。
赏析:这句话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即通过对石头的观察和思考,作者逐渐认识到了禅宗家徒们的真实面目,并坚信文殊菩萨的教化之道。空中身,灵山塔,我问灵山山不答。异石中藏玄妙机,识破玄机输老衲。
注释:空中的身体,灵山塔,我问灵山山没有回答。在奇异的石头里隐藏着玄妙的机关,我识破了其中的秘密,把这一切告诉了和尚。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家徒们的失望和愤怒,他无法从他们那里得到答案,只能从奇异的石头中寻找答案。同时,他也向和尚请教,希望能够得到答案。老衲前知石灵性,坐石谈经神鬼听;经余晓月诸山静,神光绕石天花馨。
注释:和尚事先就知道了石头的灵性,坐在石头上谈论佛经,鬼神都在倾听;月光洒满山谷,神光环绕着石头,天空中的花儿盛开。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禅师与石头之间的交流场景,以及月光下山谷的宁静景象。这体现了禅宗家徒们的智慧和修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