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身十七正娇慵,珠凤鞋帮一捻红。不奈小桥春露滑,阿娘扶过石栏东。
杂题上元竹枝词
腰身十七正娇慵,珠凤鞋帮一捻红。不奈小桥春露滑,阿娘扶过石栏东。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元宵节夜晚的生动形象。首先,“腰身十七正娇慵”,以十七岁的少女为描写对象,突出了其年轻、娇嫩的特点,同时使用“正”字加强了这种状态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暗示这是所有年轻女性的共同特点。随后,“珠凤鞋帮一捻红”,则具体描绘了她的鞋子,珠凤象征着华丽与高贵,而红则代表了喜庆与热烈,两者结合,既展现了她的服饰之美,也表达了节日的氛围。
诗中的转折出现在“不奈小桥春露滑”,这里使用了反问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奈的情绪。小桥上的春露使得原本光滑的鞋子变得滑腻,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元宵节夜晚灯会的热闹场景,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欢乐或悲伤。最后一句“阿娘扶过石栏东”,则是对前面情绪的一种收束。在这里,“阿娘”指的是母亲,她扶着女儿走过石栏杆,可能是为了保护她免受寒冷或是为了陪伴她,这一行为既是对她的保护也是对她的爱。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外貌、情感及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示了元宵节夜晚的美丽与哀愁共存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