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庙西苏祠东,我有一宅生蒿蓬。
茅茨过雨春不恶,火树倚槛秋能红。
开径只合来二仲,灌园岂为辞三公。
馆甥堂竹涓涓净,坦腹赋诗霜叶中。

【注释】

茆(máo 茅):茅草,这里指房屋。酬:谢。韩甥寅仲:即韩琦,字稚圭,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苏祠:苏轼的祠堂。我有一宅生蒿蓬:我住的地方荒凉冷落,无人问津。茅茨过雨春不恶:茅草屋顶经过春雨冲刷后,显得更加整洁干净。火树:形容树木繁茂,如同燃烧的火焰一样。倚槛:靠着栏杆。开径只合来二仲:只有我来这偏僻地方,与两位好友相聚。灌园:种菜。岂为辞三公:难道是辞官归乡吗?三公:泛指高官显爵。馆甥堂竹涓涓净:在馆中招待客人,庭院里的竹子清澈透明。涓涓(qīn)涓涓:细小流声的样子。涓涓:水流细碎的声音。坦腹赋诗霜叶中:在霜打叶子的秋天,敞开胸怀赋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答友人之问时写的。诗人以“茅屋落成酬韩甥寅仲”开篇,表明自己对朋友的一片心意。接下来写大成庙西,苏祠东,他有一个荒废的宅院,但并不感到寂寞凄凉,而是“茅茨过雨春不恶”,说明自己有豁达的胸襟,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仕途的坎坷挫折。接着写“火树倚栏秋能红”,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最后写“馆甥堂竹涓涓净,坦腹赋诗霜叶中”,表明他虽身居僻壤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与友人相聚吟诗作对,过着闲适的生活。全诗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淡泊名利的情怀。

首联“大成庙西苏祠东,我有一宅生蒿蓬。”交代了作者的居所和所处的环境。“大成庙”,“苏祠”,点明地点;“我有一宅”,点明自己的住所;“生蒿蓬”,描绘出环境的荒凉。

颔联两句“茅茨过雨春不恶,火树倚栏秋能红。”写房舍的简陋和环境的幽美。“茅茨过雨”,写出了房舍的简朴,“春不恶”表现出一种旷达的胸怀;“火树倚栏”,“秋能红”则是对环境美的描绘,通过色彩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颈联两句“开径只合来二仲,灌园岂为辞三公。”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和态度。“开径”,表示自己虽然身处偏僻之地,但愿意与知己朋友一起共度时光,享受宁静美好的生活;“灌园”,则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不求富贵的态度;“岂为辞三公”,更是表明了自己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尾联两句“馆甥堂下竹涓涓净,坦腹赋诗霜叶中。”描绘出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面。“馆甥”,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堂下竹涓涓净”,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宁静;“坦腹赋诗”,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豁达乐观、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体现了诗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