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安乐处,名为建德乡。
唱于风起籁,虚白月生光。
自谓青云馆,何惭绿野堂。
傍窗低竹几,临水小绳床。
居士斋时卧,先生醉后狂。
眼前无异物,身外有余粮。
蔬食寻常饭,荤腥间或尝。
净神三遍咒,暖室一炉香。
念念归真境,心心向道场。
世间安饱事,一切不思量。

诗句释义

1 我有安乐处,名为建德乡:表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安息之地,称为建德乡。

  1. 唱于风起籁,虚白月生光:在风起时吟唱,月光下显得明亮,形容夜晚的美好时光。
  2. 自谓青云馆,何惭绿野堂:认为自己居住在如青云般的高馆,不感到羞耻,因为自己的住所就是绿意盎然的田野。
  3. 傍窗低竹几,临水小绳床:靠近窗户有低矮的竹制家具,床边是细绳编织的小床,营造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氛围。
  4. 居士斋时卧,先生醉后狂:作为居士时常常斋戒修行,而先生(可能是指朋友或同辈)醉酒后则放纵狂放。
  5. 眼前无异物,身外有余粮:形容内心纯净,外在生活无忧,无需羡慕外界之物。
  6. 蔬食寻常饭,荤腥间或尝:虽然素食平常,但偶尔也会品尝些荤腥食品。
  7. 净神三遍咒,暖室一炉香:通过多次念诵清净之词,使心灵得到净化;在温暖的环境中点燃一炷香,享受片刻安宁。
  8. 念念归真境,心心向道场:时时刻刻向往着返璞归真的境界,心中充满对道的向往和追求。
  9. 世间安饱事,一切不思量:认为世间的安逸享乐并不值得追求,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对真理的追求。

译文与赏析

自咏

我有安乐处,名为建德乡。
在风起时吟唱,月光下显得明亮。
自我视为住在青云之上的高馆,哪里觉得羞愧?
我的居所只是一片绿色的田野。
靠近窗边有矮竹制成的家具,床边是细细的绳编小床,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作为居士时常常斋戒修持,而作为先生的朋友或同伴,酒醉后放纵狂放。
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身外有足够的财富。
吃素餐是日常的食物,偶尔也尝一些荤腥。
经常念诵清净的话语来净化心灵,在温暖的房间里点上香。
时刻想念回到真正的境界,心中充满了对道的向往。
世间有什么安逸的事情值得留恋,一切都不去考虑。

注释与赏析

注释

  • 建德乡:一个地名,可能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化的地方。
  • 风起籁:风起时的声音,象征自然之声。
  • 清风明月:常用来形容景色优美,此处借指心境。
  • 青云馆:比喻高远、纯洁的地方。
  • 绿野堂:绿色的田野,这里指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环境。
  • 斋时卧:在斋戒期间睡觉,代表修行者的生活状态。
  • 先生: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同伴。
  • 暖室:温暖的房间,象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 净神三遍咒:多次念诵清净之词,净化心灵。
  • 暖室一炉香:在一个温馨的房间中点燃香,享受片刻的安宁。
  • 念念归真境:时时刻刻都向往着回归到真实的状态。
  • 心心向道场:心中充满对道的向往和追求。
  • 世间安饱事:认为世间的安逸享乐并不值得追求。
  • 一切不思量:不计较世俗的欲望和诱惑,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的内心体验,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和修辞技巧,如“建德乡”、“青云馆”等,构建了一个既宁静又高洁的理想世界。通过描述自己在安静环境中的修行生活,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胜过物质享受的观念。此外,诗中的反复使用“念念归真境”和“心心向道场”,体现了诗人对于宗教或哲学意义上的“真”和“道”的不懈追求。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生活画卷,还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升华的生活哲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