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秋光薄,眼前诗思浓。
耻居元亮后,不学孟京穷。
引水浇慈竹,开场种木通。
东华尘土客,垂老尚飞蓬。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在元朝末年写的。诗的首句“次何都宪村居秋兴八首”说明这是一组诗的标题,而“次何都宪村居秋兴八首”则表明了作者写作这些诗歌的原因。这组诗歌描绘了他在元朝末年的农村生活,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农民的关心。
下面逐句解读:
诗句:“野外秋光薄,眼前诗思浓。”
注释:秋天的阳光很微弱,但眼前的诗情却十分浓烈。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环境中,尽管环境艰苦,但他的诗情却异常浓烈。诗句:“耻居元亮后,不学孟京穷。”
注释:我羞愧于居无定所,不愿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也不愿像孟京那样穷困潦倒。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农民的同情。诗句:“引水浇慈竹,开场种木通。”
注释:我用引水来浇灌慈竹,又用开垦的土地去种上木通树。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在农村中的生活状态,他既照顾到了农民的生计,又不忘自己的学问。诗句:“东华尘土客,垂老尚飞蓬。”
注释:我在东华(即皇宫)里是个尘埃中的客人,年纪已老,还像飞蓬一样漂泊不定。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农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农民的关心。诗人以田野为背景,以农民为对象,通过描绘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农民生活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