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山公不姓支,可人儒雅亦堪师。
云霞长护占名刹,猿鹤争迎老住持。
僧供旋享新竹笋,鹊巢还占旧松枝。
来游此地询兴废,方伯文章即是碑。

【赏析】

此诗为酬和友人秦方伯所和之韵。秦方伯是当时名诗人,诗中称其为儒雅老住持,可见其人品与学识。

首联“游惠山寺次秦方伯韵”点明作诗缘由,即应秦方伯之请而作此诗。惠山寺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南郊,为江南著名寺院之一,唐代时已闻名遐迩,故称“名刹”。首句“见说山公不姓支”,意谓秦方伯在诗中提到的山公(佛教中指僧人)并不姓支,而是姓王,这既是对秦方伯人品的称赞,也含有戏谑之意,因为秦方伯以文采著称,有“诗僧”之称。

颔联“云霞长护占名刹,猿鹤争迎老住持”则进一步描绘了惠山寺的自然景致及其人文气息。云彩缭绕、云雾缠绕于山间,仿佛在为这座古寺增添一份神秘与庄严;山间古树参天,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岁月的沧桑变迁。同时,诗句也表达了对秦方伯的敬仰之情:他如同山林中的猿鹤,年事虽高,但仍然精神矍铄,热情洋溢地迎接每一位来访的朋友。

颈联“僧供旋享新竹笋,鹊巢还占旧松枝”进一步描写了惠山寺内的生活场景。这里的“竹笋”指的是新长出的竹子幼苗,象征着生机与活力;“鹊巢”则是指喜鹊所筑的巢穴,象征着祥瑞与和谐。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现了惠山寺内自然美景,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尾联“来游此地询兴废,方伯文章即是碑”则是整首诗的升华与总结。诗人通过与秦方伯的交流,了解到惠山寺的历史变迁与兴衰过程。他认为,虽然寺庙的兴废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有人传承与弘扬文化,那么这座古寺的精神内涵就会永远流传下去。因此,他将秦方伯的文章视为一座永恒的丰碑,激励人们继续前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它不仅仅是一首应和之作,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与历史兴衰的关注与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