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钓归来两鬓霜,逢人无复问行藏。
非熊不入周王卜,只是终身老渭阳。
【注释】
太公钓渭图:指姜太公(吕尚)在渭水钓鱼的典故,后来被用作比喻隐居不仕。屠钓:指屠牛宰羊为业,过着清贫的生活。渭阳:渭水之南,即今陕西渭南市一带,是姜太公隐居的地方。两鬓霜:指年纪已老。行藏:即行止,行为。周王卜:周公旦(姓姬名旦,字子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王卜:指周文王或周武王。终身老渭阳:终生隐居在渭水南面。
【译文】
屠牛宰羊为生后,白发苍苍两鬓斑白。遇到熟人不再询问他的身份行踪。不是熊类就不愿进入周朝做官,只愿终老渭水之阳。
【赏析】
《太公钓渭图》诗,作者自注:“吕尚年七十,钓于渭滨。”此诗写吕尚归隐,与前一首“归卧故人床”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句“屠钓归来”,点明其归隐的原因。吕尚本是一位屠夫和渔翁,他一生清贫,但志向高远;他一生坎坷,但功业非凡。吕尚归隐后,过着淡泊名利、躬耕陇亩的生活。第二句“逢人无复问行藏”,表明了他归隐后的精神状态。他的心志已经不在官场功名上了,而是潜心研读《周易》,研究治国安邦之道。第三句“非熊不入周王卜”,表明了吕尚对周代政治的深刻见解。他深知,如果用那些善于钻营、趋炎附势之人,如吕尚所不齿的“非熊”,去当周王的谋士,那么国家的命运可想而知。第四句“只是终身老渭阳”,则表明了吕尚归隐的决心。他虽然年事已高,但志犹未衰,决心终身躬耕于渭水之阳,以终天年。
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却生动地写出了吕尚归隐之后的精神风貌。诗人运用简洁凝炼的文字,描绘出吕尚形象的鲜明特征,使读者能清楚地看到吕尚的形象,体会到吕尚的精神。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典故,把吕尚的形象塑造得丰满而传神。吕尚的形象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很高的声誉。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吕尚年轻时曾在渭河边垂钓,周文王到渭河边钓鱼时见到他,认为他是一个奇才,于是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后来吕尚果然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吕尚的形象在民间传说中也广为流传。在《太平广记》中就收录了一则关于吕尚的故事:吕尚在渭水中垂钓时,遇到了一个卖饼的老人,老人向他索饼吃,吕尚给他一小块饼,老人说:“这饼太小了,我要大些的才能吃饱。”吕尚便把饼掰成两半给老人,老人又说:“这饼还不够大,我还要再大些才行。”吕尚听了很感动,就把整块饼都送给了老人,并把他带到家中款待。这个故事说明吕尚非常慷慨大方,乐于助人。正因为吕尚有这样的品质,所以当他回到故里的时候,人们都来欢迎他。吕尚也不负众望,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周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后人称吕尚为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
这首诗是杜甫为纪念他的朋友太公望而写的。《太玄集注》引《汉魏遗史》曰:“太公望,姓吕,字子牙,周初佐武王者也。”可见吕尚就是姜太公。杜甫生活在唐代,当时人们都知道“太公望”就是指姜太公。《太公钓渭图》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