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复采菱,东湖复西湖。
耻邀淇上女,但约邻家姑。
湖水何悠悠,薰风亦徐徐。
水深菱叶吧,水泄菱叶枯。
采采去复来,川路何萦迂。
但恐刺织手,不愁湿罗襦。
徘徊思幽独,打起双飞凫。
回船日已暮,明月生菰蒲。

【解析】

本诗为乐府诗,内容为采菱女子在湖上泛舟的所见所感。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与景交融。“湖水何悠悠,薰风亦徐徐”两句,写采菱女荡着小舟顺流而下,水波不兴,轻风徐来,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画面;“水深菱叶吧,水泄菱叶枯”两句,写采菱女在船上采摘菱角,菱叶被水淹没了,但菱叶枯了,菱实却成熟了,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物候图。“但恐刺织手,不愁湿罗襦”两句,写采菱女在船上采摘菱角,担心自己的手艺不够好,不能织出美丽的丝线,所以她并不担心衣服穿得潮湿。“徘徊思幽独,打起双飞凫”两句,写采菱女在水上游玩,感到十分快乐,忍不住唱起了歌来,歌声随风飘到岸边,引起了邻家女子的注意。“回船日已暮,明月生菰蒲”两句,写采菱女收拾小船回到岸上,天已经黑了,明月从河面升起。诗人以采菱女的眼睛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用白描手法写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清丽的江南水乡之中。

【答案】

译文:

采菱又采菱啊,向东湖到西西湖。

耻于邀请淇上的美女,只邀请邻家的姑娘一起采菱。

湖水多么悠闲啊,微风吹拂也那么轻柔。

水深菱叶才浮起啊,水涨菱叶就枯槁。

采来采去还回来啊,路上弯弯曲曲绕不开。

只怕织布机上的人,哪能忧愁湿透罗裙。

徘徊思念独自徘徊啊,打起两只野鸭飞上飞下。

傍晚收船回家啊,月儿升上湖中芦苇。

赏析:

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诗的前半写景,主要写采菱女的游赏、劳作和对采菱生活的感受,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联想和遐想。后半抒发感情,写采菱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写采菱女在湖面上荡着小舟顺流而下的情景:“采菱复采菱”,写其来回往返之勤。“东湖复西湖”,写其往来之频。“耻邀淇上女”,写其不愿做官宦人家的贵妇人,甘愿做一个普通女子。“但约邻家姑”,写其不愿受他人指使,要自己决定事情。

中间两联写采菱女在船上劳作、欣赏美景、吟咏歌唱的情景:“湖水何悠悠”,写其乘船时所见湖面的平静景象。“薰风亦徐徐”,写其感受时令气候的变化。“水深菱叶把”,是说水深了,菱叶露出水面,“水泄菱叶枯”,则说明水退了,菱叶露出水面。这两句写采菱女在水中劳作时所见的景色。“采采去复来,川路何萦迂”,“去”“复”二字,写采菱女反复采摘菱角的情景,表现其勤劳朴实的性格。“但恐刺织手,不愁湿罗襦。”是说只要自己有本领,就不必怕别人看不起。“徘徊思幽独”,写其因思念而徘徊不已。“打起双飞凫”,“凫”即野鸭。“打起双飞凫”,既表明她喜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又表示她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末两句写采菱女在夜晚收船归航时的情景:“回船日已暮”,是说自己收船回家的时间。“明月生菰蒲”,是说月亮升上了湖中的芦苇丛中,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明月生菰蒲”一句,是全诗中最精警、最传神之笔。它不仅描绘了月色之美,而且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水中的菰蒲比作天上的明月,写出了月夜的宁静和美丽,同时写出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