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阑干百尺楼,千年风景一时收。
不妨老子常开眼,曾辱高峰为点头。
爽气隔帘时冉冉,岚光浮座晚悠悠。
姑苏景物分明是,底用思乡感旧游。

“借山楼为汤俟庵作”是一首明末诗人朱诚泳创作的七律诗,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的建筑画面。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十二阑干百尺楼
  • 十二阑干:指的是建筑上的栏杆,每边有十二根。
  • 百尺楼:这座楼的高度达到了一百尺,非常之高。
  1. 千年风景一时收
  •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壮丽景观的感慨,认为这样的景色在千年之内难得一见,因此被收藏于这一座楼中。
  1. 不妨老子常开眼
  •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没有问题。
  • 老子:这里用来形容诗人自己,自称老翁。
  • 常开眼:即常常欣赏这美景。
  1. 曾辱高峰为点头
  • :曾经。
  • :谦称自己的作品受到他人的赞誉。
  • 高峰:此处比喻为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最高境界。
  • 为点头:形容受到认可或赞同时的一种谦虚态度。
  1. 爽气隔帘时冉冉
  • 爽气:这里形容空气新鲜,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 隔帘:指透过窗帘看外面的景色,有一种朦胧的美。
  • 时冉冉:形容这种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显现,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1. 岚光浮座晚悠悠
  • 岚光:山间的雾气和光芒,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
  • 浮座:指光线在水中的倒影,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晚悠悠:形容时间的流逝缓慢而又宁静,给人以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1. 姑苏景物分明是
  • 姑苏:苏州的古称,这里指代苏州的美景。
  • 景物:这里泛指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 分明是:形容这些景物清晰可见,让人印象深刻。
  1. 底用思乡感旧游
  • 底用:何必,为什么要。
  • 思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 感旧游:怀念过去的游历经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游历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当前环境的适应和接受。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意境与内涵。诗人通过对建筑的高度、美景的捕捉、时间的变化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回顾。此外,诗中还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不妨老子常开眼”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曾辱高峰为点头”则体现了对自我定位和谦逊的认识。最后,“底用思乡感旧游”更是透露出诗人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和接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映,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