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真伪,人心不可期。
真伪苟不分,君子将蒙欺。
譬之金与玉,而价固无赀。
珷玞与鍮石,乱真良可悲。
公旦困流言,恐惧实倾危。
新莽初下士,谦恭何自卑。
旦莽岂同伦,昧者犹自疑。
假饶身即死,真伪谁能知。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据《唐才子传》卷一记载是“唐宣宗时人”。诗以物喻人,借物抒怀,托古讽今,抒发了诗人对真伪混淆、世风日下的愤懑之情。

首句“万物有真伪”,点明主题,为后文作铺垫。

次句“人心不可期”是承接上句而来。古人云:“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心更是变幻莫测。这两句把“真伪”二字的内涵作了进一步阐释,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句“真伪苟不分”承第二句而来,进一步展开议论。诗人指出,既然世间万物都有真伪之分,那么,人的思想感情自然也是如此,不能简单地加以区别。这里,诗人用了一个“苟”字,表示一种假设的语气。

第四句“君子将蒙欺”,紧承前一句而来。既然真假难辨,那么,人们就会受到蒙蔽,上当受骗。这里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尚的人,他们往往容易受骗。诗人用一个“欺”字,表达了对那些被蒙蔽者的同情与谴责。

第五句“譬之金玉”,承上句而来,进一步展开议论。诗人用金玉来比喻真假,说明二者的区别并不难辨。但是,由于世人不识货识宝,所以金玉也常常混同。这句既承上启下,又过渡自然。

第六句“而价固无赀”,承上句而言,进一步论述金玉混同的现象。在这里,“无赀”是指价值不高。诗人认为金玉虽然价格不高,但它们的价值却不容忽视。这里的“而无赀”是说没有鉴别能力。诗人用一个“固”字和“无”字,强调了金玉混同的严重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此现象的不满。

第七句“珷玞与鍮石”承上句而来,进一步举例说明金玉混同的危害。这里的“鍮石”是一种矿石,与金玉混同后很难分辨。诗人以鍮石为例,进一步说明了金玉混同的危害性。

第八句“乱真良可悲”,承上句而来,对金玉混同的危害进行总结。诗人认为,金玉混同后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判断力,使人变得愚蠢可笑。这里,“良”指很、极。诗人用一个“悲”字,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厌恶与谴责。

第九句“公旦困流言”承上句而来,继续论述金玉混同的危害。公旦指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的一位贤臣,曾经遭遇过许多诽谤之言。这里用一个“困”字和“何自卑”的反问句,强调了公旦当时的处境艰难。

第十句“新莽初下士”承上句而来,继续论述金玉混同的危害。新莽时期,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一时间朝政混乱。这时,许多人纷纷投靠新莽,其中不乏一些奸佞之徒。这里用一个“初”字和一个“下”字,强调了新莽时期的动荡不安。

第十一句“谦恭何自卑”承上句而来,进一步论述金玉混同的危害。在动荡不安的新莽时期,一些原本谦恭谨慎的人也开始变得卑躬屈膝。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世风的堕落和人心的扭曲。

第十二句“旦莽岂同伦”承上句而来,从侧面衬托金玉混同的危害。这里用一个“岂”字和一个“同伦”的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王莽篡位行为的不满和谴责。

第十三句“昧者犹自疑”承上句而来,继续描写金玉混同后的社会现象。在乱世中,一些人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清醒与判断力,但仍会怀疑身边的一切。这里,“昧者”指迷失方向的人;“犹自疑”则强调了这些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第十四句“假饶身即死”承上句而来,进一步描写乱世中人们的无助与悲哀。即使到了生死关头,人们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摆脱困境。这里的“假”字和“即死”的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人们无奈处境的感慨。

第十五句“真伪谁能知”承上句而来,对全诗进行总结。诗人在此感叹世事无常,真理难以辨认。这里的“谁知”既指人们难以辨识真伪,也暗含着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比金玉、真伪等物,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等,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