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石枕江沮,曾闻钓巨鱼。
年来波漾月,应是网罗疏。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飞来寺游览时有感而作。首联写古寺的风光,颔联写钓巨鱼的传说,颈联写月夜江面的宁静与捕鱼人的稀少,尾联写月下钓鱼的乐趣和捕鱼人的生活艰辛。全诗构思巧妙,意境清远,富有哲理。
飞来寺胜迹古迹
飞来寺(今名龙华寺),位于杭州城西灵隐山麓,为江南名刹之一。“飞来”二字,据传源于南朝萧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僧人慧理所建。寺中有一古塔,相传是晋咸康元年(335)印度僧人竺法兰所建,故又名灵严寺,宋时改名为飞来寺,后毁于战火,仅存遗迹。明嘉靖十四年(1535),僧宗晓重修。
异石枕江沮,曾闻钓巨鱼。
这里指飞来寺的奇石,它静静地卧在江边,据说曾经有人在那里钓鱼。
年来波漾月,应是网罗疏。
这里的“年来”,指的是近年来,“波漾月”是指月亮照见水面上泛起的涟漪,“网罗疏”则是说渔夫们使用的渔网已经很少了。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在描绘一幅静谧的夜晚画面:月光洒满江面,泛起一圈圈涟漪;远处的寺庙沐浴在月色之中,显得格外神秘。然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诗人通过对飞来寺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敬仰之情。飞来寺作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寺之一,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信众前来朝拜。诗人通过回忆当年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怀念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诗人通过对“曾闻钓巨鱼”的描绘,寓意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昔日辉煌一时的飞来寺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而那些曾经在此垂钓的人们也已远离尘世,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这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沧桑。
诗人通过对“波漾月”的描述,暗示了社会的动乱和人心的浮躁。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纷纷追求名利、权力和地位,却忘记了内心的宁静和善良。而那些坚守本心的渔夫们则显得格外孤独和无助。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内心世界的渴望。
诗人通过对“网罗疏”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环保的重视。在这个工业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大自然的重要性和美丽。而那些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人们则显得格外崇高和可贵。这种对比也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环境保护的关切和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这首诗以飞来寺为背景,通过描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及社会现实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