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江上忆茅庐,故托毫缣写旧居。
济世可堪终稼穑,莅民无计御樵渔。
久知心远怀桑梓,已喜身闲弃簿书。
云麓真山应会见,莫看图画赋归欤。

何士明在江上判簿时,用诗歌请求作《云麓书隐图》,未果。于是为他写这首诗并作步韵奉答。

十年我在江上行役,思念故居如同回忆茅庐。所以托毫缣以写旧居,但终不能得。

济世可为终年耕作,临民无计可以御樵渔。

已久知道心远念桑梓,喜己身闲抛下簿书。

真山应该会见你我,莫看图画赋归欤。

注释:

何士明(约1057年-约1140年),字子开,成都人,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

江上:指长江之滨。

毫缣(jiān jiān):古代一种书写用的薄纸,用羊毛制成的细绳或细线搓成的绳子捆扎而成。

稼穑(xiè sè):泛指农事活动,也指农民。

莅(lì)民:治理百姓。

桑梓(zǐ):借指家乡。

归欤(wū):语出《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用以表示感慨,有“回去”的意思。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七年)。诗人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而离开官场,隐居于湖南衡阳的云麓峰下,自号“云麓居士”。他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反映退隐生活的作品。这首诗即其一。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退隐生活的向往。他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政治改革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首联“十年我在江上行役,思念故居如同回忆茅庐”,诗人回顾了自己过去在官场上的生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江上”指的是长江之滨,诗人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时间。

颔联“故托毫缣写旧居,但终不能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无法实现隐居梦想的痛苦心情。这里的“毫缣”指的是写字用的纸,诗人用它来表达自己无法实现隐居梦想的无奈和失望。

颈联“济世可为终年耕作,临民无计可以御樵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改革的不满和对社会治理的担忧。这里的“济世”指的是帮助天下苍生,“临民”则是治理百姓,“御樵渔”则是指应对樵夫和渔民的需求。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改革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尾联“久知心远怀桑梓,已喜身闲弃簿书”,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这里的“桑梓”指的是家乡,“簿书”则是官员的文书工作。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退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