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衣归去鬓如班,草得玄经合闭关。
多少匡时筹未展,还看安石起东山。
在明末清初,诗人佘翔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著称,其诗作《送李太守归乡》是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下面将对这首诗逐一进行解读:
诗词原文
拂衣归去鬓如班,草得玄经合闭关。
多少匡时筹未展,还看安石起东山。
赏析
一、拂衣归去
这句表达了主人公卸官归隐的决心和行动。《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绘了离别的场景,此处以“拂衣”形容其离去时的洒脱与决绝,而“归去”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即主人公结束仕途生活,准备回家隐居。
二、鬓如班
这里的“鬓如班”是对主人公形象的生动描写。古代文人常常将白首比作斑白的头发,这里用“鬓如班”来比喻年老色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主人公岁月流逝的感慨。
三、草得玄经合闭关
此句借用典故“玄经”,暗示了主人公可能已经研习或领悟了深奥的经典,并决定闭门不出,专心研究。这里的“合闭关”不仅是对主人公学术态度的描述,也是对他人生选择的一种肯定。
四、多少匡时筹未展
此句表明了主人公尽管心怀天下,但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使得他的宏伟计划未能完全展开。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五、还看安石起东山
“安石”指的是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诗句中的“还看安石起东山”意味着主人公期待着像王安石那样,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振翅高飞,施展才华,为国效力。这是对主人公未来的一种美好期望,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离任归隐的生活状态及其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文人从政到隐退的心路历程。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明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