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池亭向水开,郎官青鬓赋归来。
桑田沧海须臾事,竹下何妨数举杯。

【解析】

题:点名并交代写作对象。题,即写。光禄池亭向水开,郎官青鬓赋归来。光禄池亭,指在长安光禄寺的池亭。池,水池、水塘。光禄,汉代九卿之一,掌管宫廷膳食。亭,台观。光禄池之亭,为唐时官员游宴之地,有“池亭”之称。向水开,即面向池边。郎官,古代官职名。郎官青鬓,指年轻的官员。青鬓,形容年轻人头发的颜色青黑而有光泽。赋归来,指以诗作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桑田沧海,比喻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也用以比喻世事变化极大。须臾,很短的时间。竹下,指竹荫之下。竹,竹子。何妨,不妨,没关系。数(shuò)举杯,频频饮酒。

【答案】

《题姚明府亭》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池亭的景色和与友人对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译文:

光禄池边的亭子正对着水面开放,年轻的郎官用青鬓写成了归来的篇章。

桑田和大海都是瞬间的事情,竹荫下何不举杯畅饮?

赏析:

全诗通过对光禄池亭美景的描写和对友人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首联“光禄池亭向水开,郎官青鬓赋归来”,诗人首先从池亭开始写起,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阳光洒满光禄池的亭台楼阁,映照出一片明亮的光辉。而那些年轻郎官们,则在亭中挥毫泼墨,吟咏着归途的诗句。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池亭之美,还写出了诗人对年轻郎官们的赞美之情。

颔联“桑田沧海须臾事,竹下何妨数举杯”,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光禄池亭的美丽景色。这里运用了“桑田沧海”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主题。同时,诗人又用“竹下何妨数举杯”这一句子,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珍惜之心。这里的“竹下”指的是诗人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在竹阴之下。诗人之所以在这里饮酒,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好地方。他希望在这个美好的时刻里,能够与朋友一起畅饮,共度美好时光。

尾联“桑田沧海须臾事,竹下何妨数举杯”,再次强调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珍惜之心。这里的“桑田沧海”仍然是一个典故,它形象地表达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主题。而“竹下何妨数举杯”这句话则表明,诗人愿意放下一切纷扰和烦恼,与朋友们一起欢聚一堂。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