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中秋日,凭栏万里遥。
风高塞国雁,月近海门潮。
兴逐燕歌起,魂从楚望销。
无边汉宫柳,烟色昼萧萧。
注释:
- “中秋十三日”: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 “对酒赏中秋”:在中秋之夜,举杯饮酒来享受美好的夜晚。
- “凭栏万里遥”:站在栏杆上远望,可以看到万里之外的景色。
- “风高塞国雁”:风势很高,使得大雁从北方飞过。
- “月近海门潮”:月亮接近海边,海水因此而上涨。
- “兴逐燕歌起”:随着燕子的歌曲,兴致也随之兴起。
- “魂从楚望销”:思念之情如楚国般深远。
- “无边汉宫柳”:无尽的皇宫中,柳树无边无际。
- “烟色昼萧萧”:烟雾缭绕中,天色显得阴沉而凄凉。
译文:
在中秋佳节的晚上,我独自举杯畅饮以享受这美妙的时刻。我站在高楼的栏杆上,放眼望去,可以看见远方的万里之外。此刻的风很大,使得远处飞过的北国之雁被吹得扬起了翅膀。天空中的月亮非常明亮,靠近海边的地方,海浪因为月光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汹涌澎湃。我的兴致因此被激发起来,仿佛听到了燕子的歌声,心中充满了愉悦。我对远方的楚国充满了深深的思念,那种思念之情就像无边的汉宫里的那一片片柳树一样,连绵不断。整个白天,天空都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看起来十分阴郁和凄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晚景象,通过诗人的视角和感受,展现了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首句“中秋十三日”,点明了时间的特定性,即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接下来,诗人通过“对酒赏中秋”一句,表达了自己在这个特殊时刻的心情和行为——与朋友一起举杯畅饮,享受这个美好时刻。然后,诗人通过“凭栏万里遥”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带向远方,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宽广和豪迈。
诗句转向自然景色的描述。“风高塞国雁”一句,通过对风和大雁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壮阔的自然景象,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担忧或忧虑。而“月近海门潮”一句,则通过描绘明月和潮汐的景象,增添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诗人的情感在后半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的抒发。从“兴逐燕歌起”到“魂从楚望销”,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从兴奋到忧愁再到深沉的过程。这种变化反映了诗人对故乡、对过往经历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无限遐想。最后一句“无边汉宫柳,烟色昼萧萧”,则是对整个场景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成功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