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栋起层云,松筠散夕曛。
九嵏瞻泰岱,清渭接河汾。
冠盖时时集,弦歌夜夜闻。
登堂持节印,衰薄愧斯文。
弘道书院
梁栋起层云,松筠散夕曛。
九嵏瞻泰岱,清渭接河汾。
冠盖时时集,弦歌夜夜闻。
登堂持节印,衰薄愧斯文。
注释:
- 弘道:指宏大的道路,此处指书院。
- 梁栋:古代建筑的横梁和大柱,这里比喻书院的建筑。
- 层云:形容书院建筑宏伟壮观,如同层层云彩。
- 松筠:松树和竹子,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
- 夕曛:夕阳的余晖,这里用来描绘傍晚时分的宁静。
- 九嵏:即九顶山,位于泰山脚下,此处指代泰山。
- 泰岱:泰山,中国五岳之一,雄伟壮丽。
- 清渭:渭水,流经陕西,渭水在古代被视为清澈的水源。
- 河汾:黄河与汾河,两条发源于山西的大河,此处泛指北方的河流。
- 冠盖:古代官员戴的帽子和官衣,此处借指官员们的到来。
- 弦歌:古代学堂中弹琴唱歌的场景,此处指书院的学术氛围。
- 登堂:走进书院的大门。
- 持节印:拿着官印,古代官员的身份象征。
- 衰薄:年老体弱,这里用来形容自己学问浅薄。
- 斯文:文化、学问,此处泛指书院的学术成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弘道书院的自然风光和学术氛围。开头两句“梁栋起层云,松筠散夕曛”,通过描绘书院的宏伟建筑和晚秋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接着三、四句“九嵏瞻泰岱,清渭接河汾”,将视线从书院转向远方,泰山与黄河的美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接下来的“冠盖时时集,弦歌夜夜闻”表达了书院学者云集、学术交流频繁的景象。最后两句“登堂持节印,衰薄愧斯文”则展现了诗人对自己在书院中地位的谦逊态度,以及对书院文化的深深敬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示了书院的自然美景,又反映了学者们的学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