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哦诗野水滨,乍晴天气最宜人。
檐前白日不觉晚,山下寒梅俱放春。
远客盘餐还偶共,故园风俗自须亲。
病来又见阳回节,鸣玉何由拜紫宸。

诗句释义

  1. 冬至(冬至节)
  2. 哦诗野水滨
  3. 乍晴天气最宜人(天气晴朗时,感觉特别舒适)
  4. 檐前白日不觉晚
  5. 山下寒梅俱放春(冬天的寒梅在春天开放)
  6. 远客盘餐还偶共(远方来的客人偶尔聚在一起吃饭)
  7. 故园风俗自须亲(必须亲自体验故乡的风俗)
  8. 病来又见阳回节
  9. 鸣玉何由拜紫宸(如何有机会向皇帝进献美玉)

译文
冬至到了,我坐在野外的水边吟咏诗歌,刚刚晴朗的天气最适合人们活动。
屋檐前的太阳好像不觉得有多晚一样,山脚下的寒梅都开放了,迎来了春天的气息。
远方来的客人偶尔聚在一起吃饭,故乡的风土人情必须亲身体会,才能完全理解。
自从生病后,又看到了阳光,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此时更想向皇帝贡献自己的才华。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冬至时节所作。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以冬至为背景,通过描绘冬日景色和与友人相聚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于生活、自然和友情的热爱和感慨。

首句“至日哦诗野水滨”,直接点明了时间——冬至节,并表明了自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吟咏诗歌的行为。这种选择可能反映了他对于冬至这一节日的重视,或是想要用诗歌表达自己对这一天的期待和感受。

第二句“乍晴天气最宜人”,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展开,描述了冬至后的初晴天气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这种天气的变化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杜甫在这里可能是在用天气的变化来比喻自己的心境或生活状态的变化。

第三句“檐前白日不觉晚”,则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画面。这里的“白日”指的是白天,而“不觉晚”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感知和把握。这种描述可能暗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内心的平和。

第四句“山下寒梅俱放春”,则是对前一句的延续,通过对比山下的寒梅和山上的积雪,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梅花在冬天开放,被视为坚韧不屈的象征,杜甫在这里可能是在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决心。

第五句“远客盘餐还偶共”,可能是描述了一些远离家乡的人聚在一起吃盘餐的情景。这个场景可能反映了杜甫对于友情的珍视,也体现了他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故园风俗自须亲,病来又见阳回节”,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这里提到了故乡的风俗和疾病后的生活变化。杜甫在这里可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可能在强调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冬至节气的描述和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朋友和家乡的深厚情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甫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即珍惜当下、积极面对困难、珍视友情和家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