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忌屈不忌直,息斋由来有笔力。今之画图几百年,人间尚自留真墨。
空堂昼挂风雨寒,明灭纤雾生微澜。细观见竹不见画,何时石上削此三琅玕。
八闽高士黄司马,平生好文兼爱画。碧草停珂夏省中,白云卷幔晴窗下。
每逢宾客出评品,遂使破素增高价。开图似惜孤鸾丛,胡为写置荆棘中。
君不见洞庭之上潇湘岸,翠筱修篁沙草乱,凤凰不栖鹧鸪怨。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韵律。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
- 题黄车驾画竹
- 空堂昼挂风雨寒,明灭纤雾生微澜。细观见竹不见画,何时石上削此三琅玕。
- 八闽高士黄司马,平生好文兼爱画。碧草停珂夏省中,白云卷幔晴窗下。
- 每逢宾客出评品,遂使破素增高价。开图似惜孤鸾丛,胡为写置荆棘中。
- 君不见洞庭之上潇湘岸,翠筱修篁沙草乱,凤凰不栖鹧鸪怨。
我们对每句诗进行分析和释义。
第一部分:题黄车驾画竹
诗句:“画竹忌屈不忌直,息斋由来有笔力。”
译文:画竹子要追求自然的姿态,不要刻意弯曲也不要过于笔直,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则展示了他超凡的书写功力。
注释:画竹:指中国画中的竹子。
忌:避免的意思。
屈:弯曲。
直:笔直。
息斋:即王羲之,字逸少,晋朝书法家、画家。
由来:一直以来。
笔力:书法或绘画中的力度和技巧。
第二部分:空堂昼挂风雨寒,明灭纤雾生微澜。细观见竹不见画,何时石上削此三琅玕。
诗句:“空堂昼挂风雨寒,明灭纤雾生微澜。细观见竹不见画,何时石上削此三琅玕。”
译文:在空荡的大厅中,白天挂着风雨交加的景象,明暗相间的雾气让人感到微微的波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真正的竹子而非画作,不知何时能在这石头上雕刻出这三根苍翠的竹竿。
注释:空堂:空旷的房间。
昼挂:白天挂着。
风雨寒:风雨交加的天气。
明灭纤雾生微澜:光线与雾气交错形成的微妙波动。
细观:仔细观察。
见竹不见画:看到真实的竹子,而不是画作。
削此三琅玕:雕刻这三大竹竿。
第三部分:八闽高士黄司马,平生好文兼爱画。碧草停珂夏省中,白云卷幔晴窗下。
诗句:“八闽高士黄司马,平生好文兼爱画。碧草停珂夏省中,白云卷幔晴窗下。”
译文:八闽的高士黄先生是著名的文人,他一生都热爱文学和绘画。在他的夏官中,碧绿的草地和珂琴(一种古代的乐器)静静地摆放着。而在晴朗的窗前,可以看到白云缓缓升起,窗帘随风卷起。
注释:八闽:指的是中国古代的福建地区。
高士:指品德高尚的人。
黄司马:指黄先生,可能是黄庭坚的尊称。
平生:一生。
好文兼爱画:既热爱文学又热爱绘画。
碧草停珂:碧绿的草地上停着珂琴。
夏省:夏日的官府办公场所。
白云卷幔:形容天空中飘浮的白云,卷起窗帘的情景。
晴窗:晴朗的窗户。
第四部分:每逢宾客出评品,遂使破素增高价。开图似惜孤鸾丛,胡为写置荆棘中。
诗句:“每逢宾客出评品,遂使破素增高价。开图似惜孤鸾丛,胡为写置荆棘中。”
译文:每当有客人来访时进行点评,这幅作品的价格便因此上升。打开这张画仿佛是在珍惜那些孤独的鸾鸟,但为何要将它们置于荆棘之中呢?
注释:每逢宾客出评品:每次有客人来访都会对画作进行品评。
破素:破旧的绢布。
高价:高价出售。
孤鸾丛:孤独的鸾鸟聚集的地方。
胡为:为什么。
写出:创作出来。
荆棘中:比喻困难或者险境之中。
第五部分:君不见洞庭之上潇湘岸,翠筱修篁沙草乱,凤凰不栖鹧鸪怨。
诗句:“君不见洞庭之上潇湘岸,翠筱修篁沙草乱,凤凰不栖鹧鸪怨。”
译文:我不曾见过洞庭湖边潇湘岸边,那些翠绿的小竹和修长的柳树交织在一起,沙滩上的沙草杂乱无章,却连凤凰也不愿意栖息,只有那鹧鸪在那里发出哀鸣。
注释:君不见:意为“你不知道”。
洞庭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省。
潇湘岸:即洞庭湖边。
翠筱修篁:翠绿色的小竹子和修长的柳树。
沙草乱:沙滩上的沙草杂乱无序。
凤凰不栖:凤凰不愿意在这里栖息。
鹧鸪怨:鹧鸪在这里发出的哀鸣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和画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和对竹子特性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通过对画作与真竹之间的对比,强调了真实自然之美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创作应当追求的真实与自然。此外,诗歌中还融入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表达了对于生活无常和世事变幻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