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兵残后,人家夕照中。
天秋沙雁灭,月冷戍楼空。
选将燕山北,擒胡辽海东。
城南余战地,磷火夜深红。

【注释】

蓟门:即蓟州城,今河北省天津市蓟县。

桑柘兵残后:指唐军在平叛战争中失败后退守蓟门时,士兵伤亡殆尽,只剩下桑树和柘木等残破的兵器。

人家夕照中:夕阳映照着归家的人们。

天秋沙雁灭:天色已晚,大雁南飞而灭。

月冷戍楼空:月亮高挂于天空,戍楼却显得格外冷清。

选将燕山北:选拔将领到燕山以北去征战。

擒胡辽海东:捕捉敌人,取得胜利。

余战地:残余战斗地点。

磷火夜深红:磷光照耀下的战场,夜色深沉时仍然可见红色的火光。

【译文】

残败的士兵撤退后,夕阳映照下只有残破的兵器在桑树上;

天已黄昏,大雁南飞消失在暮色中;

月光寒冷,戍楼上空无一人,静寂无声。

挑选勇将奔赴北部边境作战,

战胜敌人,取得了辉煌战果。

在城墙之外,还有一片激战之地,

在深夜里,磷火依然燃烧着红光。

【赏析】

《蓟门行》组诗共五首,这是第二首。此诗描写了诗人从京城出使幽州(今北京)途中经过蓟门时所见的景象,抒发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全诗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感情,展现了一幅悲壮动人的战争画卷。

首联“桑柘兵残后,人家夕照中。”写景。残败的士兵撤退之后,夕阳映照之下,只有残破的兵器在桑树上。这里以“人”与“物”相映衬,突出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颔联“天秋沙雁灭,月冷戍楼空。”写情。天色已经转凉,大雁南飞消失在暮色中;月光寒冷,戍楼上空无一人,静寂无声。这两句既写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色,又表现了戍楼上空无一人的凄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

颈联“选将燕山北,擒胡辽海东。”写事。选拔勇将奔赴北部边境作战,战胜敌人,取得了辉煌战果。这一情节既反映了当时战争的现实,也为下文抒发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作了铺垫。

尾联“城南余战地,磷火夜深红。”写景。在城墙之外,还有一片激战之地,在深夜里,磷火依然燃烧着红光。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诗人通过对蓟门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