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逢元夜,萍蓬叹索居。
感时知我老,得句遣儿书。
酒少愁难破,年衰恨有馀。
团团天上月,几见缺如梳。

【注释】

次杏东元宵韵二首:诗题是《次杏东元宵韵》,作者自序,是因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写的两首诗。元夜,即元宵。“灯”字暗指元宵。“次”,指重复。

逢元夜:逢着元宵的夜晚。元夜,古代称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萍蓬:漂泊无居。

感时知我是老:感慨时光荏苒,自己已经老了。老,这里用作动词。

得句遣儿书:得到诗句来写给我的儿子的信。

酒少愁难破:因为心情烦闷难以排解,所以借酒浇愁。这里用“酒”字代指“愁”。

年衰恨有余:因年岁已高感到遗憾。年衰,指年岁已高。

恨有余:怨恨没有消除。

几见缺如梳:月亮圆缺像梳子一样,几乎看不到完整的月相。几见,几乎看见。

【赏析】

此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诗人时年六十六岁。当时正处在党争激烈、国事多艰的时代。诗人以“元夜灯火”“索居感叹”开篇,既点出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元夜”一词,暗含元宵佳节之意。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小正月等。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赏月猜谜,共庆佳节。而诗人此时却身在异乡,远离故土,孤独一人,心中无限惆怅。“索居感叹”四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心。接着,两句“感时知我老,得句遣儿书”,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儿子寄来的诗歌的喜爱之情。

“酒少愁难破”一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孤独凄凉的氛围。酒少而愁深,愁苦无处排解,只能借酒浇愁。然而,酒并不能消愁解忧,反而使内心的痛苦更加深重。这里的“愁”字,既是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叹,也是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第三句“年衰恨有余”,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年岁已高,但心中的怨恨却似乎没有消除。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无法再有所作为的感叹,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对党争不断、国事艰难的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源于个人的身世遭遇,更是源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最后一句“几见缺如梳”,则是诗人对明月美景的独特感悟。他发现,月亮几乎总是残缺不全,就像一把梳子一样。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寓意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认识。

全诗以“元夜灯火”开篇,通过描写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和个人的寂寞感受,展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通过抒发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无奈与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通过对月亮之美的独特感悟,揭示了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哲理。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