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芳菲第一丛,何年移入礼台中。
堪嗟富贵非前日,谁信清高有旧风。
夜月皎如银烛照,晓烟轻似碧纱笼。
不须对此频惆怅,万品荣枯属化工。
【解析】
“上苑芳菲第一丛”一句,是说洛阳的牡丹在品种、质量上居全国之最,为洛阳的名花。“何年移入礼台中”,意谓何时移入宫中成为宫廷御花,这是以牡丹喻人,暗指自己被朝廷重用。“堪嗟富贵非前日,谁信清高有旧风”,意思是说,当年自己虽然贫苦潦倒,但志向高洁,不图富贵,如今却身居显要,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夜月皎如银烛照,晓烟轻似碧纱笼”。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银色的蜡烛,清晨的雾霭比作绿色的纱笼。
最后两句,诗人借牡丹的荣枯,抒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认为,万事万物的盛衰荣枯都是自然规律,不能强求;因此,他不必因为眼前的荣枯而经常感到悲伤,应该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答案】
译文:
上苑中那朵芬芳艳丽的牡丹是洛阳牡丹中最漂亮的一枝,不知哪一年移种进皇宫里作为皇帝后妃们的玩赏之物?
我不禁叹息,当年虽然贫寒潦倒,但志节高洁,从不追求功名利禄,现在却官运亨通,位极人臣。这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分啊!
夜晚的月光皎洁明亮如白练般的蜡烛照耀着大地,早晨的雾气轻轻飘浮像翠绿的纱帐般笼罩着园林。
我不应当因此而经常感叹和忧愁,要知道万事万物的盛衰荣枯都是自然规律,不能强求。因此,我应该保持开朗豁达乐观的心态。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河南尹期间。洛阳自古就是帝王的都城,所以洛阳的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诗人在洛阳任职时,曾与当地名流一起观赏过牡丹,并作《赏牡丹》诗一首。此诗是咏牡丹之作。全诗先写洛阳牡丹之盛,再言其由来,继而抒己怀古之情,最后归之于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