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师空门圣,弱岁慕真诠。
乃舍负薪担,远扣法王禅。
登堂佛性现,说偈契自然。
米熟得筛了,上乘领心传。
衣钵承正脉,渡江归南天。
默默修功果,僻隐十六年。
削发菩提下,正觉度人缘。
卜筑曹溪胜,慧日照八埏。
今兹馀千祀,法泽愈昭宣。
我来恭顶礼,景仰遗像前。
真性恍有悟,灵根信无偏。
风清孤月白,天籁在山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南华寺》的原文。

译文:
我曾在南华寺修行,能师教我空门真谛,年少时我就慕求真谛的解释。
于是我放下挑柴担子,远离世俗到寺庙中,去叩法王禅。
登堂入室佛性显露,讲述偈文与自然相契。
米煮熟后需要筛,这是上乘心法的传承。
继承衣钵承正脉,渡过长江回南天。
默默修行功果圆满,隐居避世十六年。
剃发为僧菩提树下,正觉度人缘深厚。
曹溪建塔胜景显明,慧日照八方。
如今已有千馀载,佛法的光辉愈发显著。
我来南华寺顶礼膜拜,敬仰遗像前的真性。
真性恍然悟透,灵根深信不移。
清风孤月皎洁无瑕,天籁之声在山水间回响。

注释:

  1. 能师空门圣:能师是这里特指的能大师,他的学问高深,被视为佛教中的圣人。
  2. 弱岁慕真诠:少年时就对佛法有深刻的追求和理解。
  3. 乃舍负薪担,远扣法王禅:舍弃了劳作,去寻求更高层次的修行之道。
  4. 登堂佛性现,说偈契自然:登上殿堂后,佛性显现,用偈诗与自然相契合。
  5. 米熟得筛了,上乘领心传:粮食煮熟后需要筛,这象征着修行者需要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
  6. 衣钵承正脉,渡江归南天:继承了衣钵,沿着正脉修行,最终返回南方。
  7. 默默修功果,僻隐十六年:默默无声地修行,长达十六年的隐居生活。
  8. 削发菩提下,正觉度人缘:剃去头发,在菩提树下修行,以此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9. 卜筑曹溪胜:选址建造曹溪寺成为胜地。
  10. 慧日照八埏:智慧如光芒照耀着整个世界。
  11. 今兹馀千祀,法泽愈昭宣:现在的佛法已经流传千年,其影响力日益彰显。
  12. 我来得恭顶礼:我以虔诚的态度来朝拜。
  13. 景仰遗像前:尊敬并瞻仰佛像。
  14. 真性恍有悟,灵根信无偏:真性仿佛有了领悟,心灵之根坚定而不失偏颇。
  15. 风清孤月白,天籁在山川:夜晚的风清月白,山间传来天籁之音。

赏析:
李白的《南华寺》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禅宗色彩的诗歌。通过对南华寺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僧人修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和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诗人通过“能师空门圣”和“弱岁慕真诠”两句,展示了自己早年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能师”指的是能大师,他不仅是一位高深的学者,也是佛门中的重要人物,被后人尊为圣人。

“乃舍负薪担,远扣法王禅”两句,诗人描述了放弃世俗工作,转而投身于佛法修行的过程。这里的“法王禅”指的是禅宗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扣问、思考来体悟佛法的真谛。

“登堂佛性现,说偈契自然”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南华寺修行时,佛性的显现和通过偈语与自然的契合。这里的“佛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或内在的佛理,而“说偈契自然”则意味着通过语言来表达和实践这种佛性。

“米熟得筛了,上乘领心传”两句,诗人进一步描述了修行过程中的实践与传承。这里的“上乘”指的是高深的佛法,而“领心传”则意味着接受和理解这些佛法的智慧。

“削发菩提下,正觉度人缘”两句,诗人通过剃发出家、在菩提树下修行的方式,来弘扬佛法、帮助他人解脱苦海。这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慈悲心和大无畏的精神。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和哲理。通过对南华寺的描写和对佛法修行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和体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