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生大晋,鸿冥鼎革间。
弃官归栗里,漉酒开襟颜。
悠然赋新诗,无伪真自还。
饥来常乞食,怀抱何幽闲。
虽自甘愚贱,此士难追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他曾任宰相,晚年退居洛阳,以吟诗、赋诗自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解读:
- “作客惠阳寄居穷巷中有小室方不盈丈仅足读书临帖无隙地可以栽花种竹”:作为外来的客人在惠阳(今属广东)寄居在一个狭窄的小巷中,有一间不大的小屋子,足够用来读书、写字,而且还能种花、养竹。
- “渊明生大晋,鸿冥鼎革间”:渊明,指的是陶渊明,他生活在东晋到南朝宋初,即“大晋”。陶渊明在政治动荡时期,即“鼎革”(指改朝换代)之时选择了隐居生活。
- “弃官归栗里,漉酒开襟颜”:陶渊明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栗里),用漉酒的方法来放松心情,开怀畅饮,享受生活的宁静。
- “悠然赋新诗,无伪真自还”:陶渊明悠然自得地创作新诗,他的诗歌真实自然,没有虚假的成分。
- “饥来常乞食,怀抱何幽闲”:即使在饥饿时,陶渊明也常常去向人乞求食物。尽管如此,他的心中仍然保持着一种超然和宁静,没有世俗的纷扰和烦恼。
- 译文:
- 作为一个远道而来客居在偏远小巷中的我,拥有一间不足一丈宽窄的小屋,那里足够我研习书法、阅读书籍,甚至还能栽种花草,享受一份宁静和自在。
-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的政治动荡之际,也就是所谓的“鼎革”时期,选择了远离世事的隐居生活。
- 我辞去了朝廷的官职,回到了故乡——那个被世人称作“栗里”的地方,用过滤酒水的方式放松自己的心情,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
- 我悠然自得地创作新诗,我的诗篇真实而自然,没有任何虚假和矫揉造作。
- 当我饥饿时,我经常求助于别人的食物;然而,我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宁静和悠闲的状态,与世无争,远离尘嚣。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展现了他对于简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于自然和内心的深刻体悟。诗中通过对陶渊明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想。同时,诗人也借陶渊明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和追求。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