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未云至,五十已有馀。
耳顺岂我能,知命亦非馀。
为吏固不敢,躬耕气力虚。
开窗读史册,往事多欷歔。
韩仇锥既误,荆卿剑亦疏。
愿言逐夸父,虞渊追日居。

作客惠阳寄居穷巷中有小室方不盈丈仅足读书临帖无隙地可以栽花种竹独辟西牖稍能坐观西湖之胜旅中少暇赋诗自娱二日以来遂成四章

六十未云至,五十已有馀。

耳顺岂我能,知命亦非馀。

为吏固不敢,躬耕气力虚。

开窗读史册,往事多欷歔。

韩仇锥既误,荆卿剑亦疏。

愿言逐夸父,虞渊追日居。

注释:

  1. 六十未云至:指自己已经年过六旬,但还未到七十岁。
  2. 五十已有馀:五十岁已经过了,但还不算老。
  3. 耳顺岂我能:耳朵听得到声音,说明我已经老了,怎么能说“耳顺”?
  4. 知命亦非馀:知道命运的人不是只有我一个。
  5. 为吏固不敢:作为官吏本来就不敢。
  6. 躬耕气力虚:亲自耕种力气都有些用不上了。
  7. 开窗读史册:打开窗户阅读历史书籍。
  8. 往事多欷歔:过去的往事让我唏嘘不已。
  9. 韩仇锥既误:战国末期,韩国人聂政刺杀了严仲子的朋友韩相侠累,后人称其为“韩仇”。
  10. 荆卿剑亦疏:战国末期,荆轲刺秦未能成功,后人称他的剑为”荆卿剑”,意为锋利却已钝化。
  11. 愿言逐夸父:希望像夸父一样追逐太阳。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州(今属广东)时所写,表现了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全诗以平淡的语言叙述生活琐事,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首句“六十未云至,五十已有馀”表达了苏轼对自己年岁的无奈和遗憾。六十岁尚未到达七十岁,五十岁已经到了。这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次句“耳顺岂我能,知命亦非馀”则表达了苏轼对天命的无奈和接受。“耳顺”是指人到了五十岁,听觉开始减退,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敏锐。苏轼说自己虽然已经“耳顺”,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接受这个事实。这说明苏轼虽然接受了自己的年龄,但心中仍有不甘。
    第三句“为吏固不敢,躬耕气力虚”则表达了苏轼对官职的不屑和对农耕生活的向往。他认为作为一个官员,应该远离官场的纷争和虚伪,而选择亲自耕种,享受自然的美好。这是苏轼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第四句“开窗读史册,往事多欷歔”则表达了苏轼对于过去的怀念和感慨。他打开窗户,看着窗外的风景,回想起过去的种种往事,不禁唏嘘不已。这里表达了苏轼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去的回忆之情。
    第五句“韩仇锥既误,荆卿剑亦疏”则表达了苏轼对于英雄人物的看法和自己的态度。他认为韩仇和荆轲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但都已经误入歧途,他们的事迹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而苏轼自己虽然也是英雄豪杰,但也难免被时代所束缚,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第六句“愿言逐夸父,虞渊追日居”则表达了苏轼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他想像夸父一样追逐太阳,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和理想。这是苏轼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叙述生活琐事,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才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