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左蠡,薄暮柴桑城。
夙昔怀高风,悠然望玉京。
田园久已没,三径草纵横。
蝉鸣在高树,和风送清声。
斯人不可见,山水有馀情。
嗟予虽不敏,颇轻世上名。
缅维千古人,怀抱辄相倾。

【注释】

左蠡:地名,在今江西鄱阳境内。柴桑城:陶潜居所,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南。高风:指高洁的节操。玉京:神话中昆仑山的最高峰,这里代指天宫。田园:指陶潜隐居的地方,久已荒废,三径(三条小路)荒芜。清声:蝉鸣声。斯人不可见:指陶潜不能见。山水有馀情:指诗人对陶潜的怀念之情。嗟予:我。不敏:迟钝,不聪明。缅维:缅怀。千古人:古人。怀抱辄相倾:意谓彼此胸襟情怀相似,相互倾倒。

【译文】

清晨来到左蠡,傍晚到达柴桑城边。

从前就怀想陶靖节先生高尚的品德,悠然自得地眺望着天都峰。

那片田园已久无人烟,只留下野草纵横。

树上鸣叫的知了声音,送来一阵清凉的声音。

这位贤人已经不在了,但山水之间却留下了他的情感。

唉!我自己虽然不够聪明,却也不喜欢世上那些虚名。

遥想古代的伟人,他们胸怀和思想都与我相通。

【赏析】

《过柴桑》是一首怀古之作。首联“清晨入左蠡,薄暮柴桑城”,描绘出作者在日暮时分,来到柴桑城的情景。这两句诗既点明了自己的行程,也暗示了自己对陶渊明的思念与敬仰之情。接下来的句子“夙昔怀高风,悠然望玉京”,表达了作者对陶靖节先生高尚品德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他渴望能够像陶渊明一样,拥有一颗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的心,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田园久已没,三径草纵横”两句,则描绘出了一幅荒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伤之情。

中间两联“蝉鸣在高树,和风送清声。斯人不可见,山水有馀情”则是对前文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其中“蝉鸣在高树”一句,既写出了秋天的氛围,又烘托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而“和风送清声”一句,则通过秋风的吹拂,将蝉鸣声送进了人们的耳朵,使人仿佛听到了陶渊明的歌声。这里的“斯人不可见”一句,则是对陶渊明的深切怀念之情的抒发。因为陶渊明已经离世多年,所以人们无法再见到他的身影,只能通过山水草木来寄托对他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嗟予虽不敏,颇轻世上名。缅维千古人,怀抱辄相倾”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再次升华与总结。这里,作者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感慨:虽然自己并不聪明,但却被世人所轻视;而那些古人,虽然已经离世,但他们的精神仍然影响着后人。这里的“抱负”,指的是作者的抱负与理想,即希望能够像陶渊明一样,过着简单、自由的生活,不被世俗所困扰。整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的怀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古人精神品质的赞美与向往。

《过柴桑》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在柴桑城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古人精神品质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追求,以及他对自由与独立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