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阴林莽蔽西堂,树底停车巳自凉。
游倦客皆青眼老,吟多僧亦白髭长。
井窥天色沉秋日,城落帆痕曳夕阳。
行到野塘花欲谢,曲栏空倚木樨香。
【注释】
西竺:指西天目山。新庵:新建的寺院庵堂。阴阴:阴暗。林莽:树林和草丛。蔽:遮蔽。树底:树荫下。车:停着。自凉:自己感到凉爽。游倦客:游玩疲倦的客人。青眼:指殷勤招待或好意相待。老,长年。吟多僧:经常吟诵诗文的僧人。白髭(chī):白色的胡须。井窥:指从井里观察天色。秋日:秋天的天空。城落帆痕:形容傍晚时分水面上漂浮的帆影。曳夕阳:拖拽着夕阳。野塘:乡村池塘。花欲谢:花朵快要凋谢了。曲栏:弯曲的栏杆。空倚:空手倚靠。木樨香:桂花香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大德五年(1293)春初。当时诗人在杭州任儒学教授,在西湖之西的灵隐寺住过,因此有“西竺”之说。诗中描写的是作者游览西天目山林时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前四句写林中的幽静与景色之美,后四句写诗人在林中的感受。首联写景:“荫翳的树林遮没了西堂,树木掩映下的停车已让人感受到清凉。”这是诗人在林中停车休息的场景。第二句通过“树底停车巳自凉”,描绘出了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氛围,使读者仿佛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和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第三联进一步描绘出林中的美景:“游倦的客人都成了热情款待的对象,吟诵诗歌的僧人也显得苍老了。”这里的“游倦”、“青眼”、“白髭”等词语,都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林中遇到的人和事。最后两句则通过对天空和江水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从井里观察天色,仿佛看到了秋天的天空;夕阳下,江面上飘荡着帆船的影子。”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将诗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却在平淡之中见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