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不可到,鸾啸学孙登。
急雨扶秋色,孤云伴定僧。
竹房全凿翠,茶鼎半烧藤。
礼罢诸天黑,归途影佛镫。
【解析】
此诗写于元代,是诗人对观山寺的一次游览。全诗以“寺”为中心,描绘了观山寺的景色与僧人修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寺院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苏门不可到,鸾啸学孙登。”苏门:指苏州园林。不可到:无法到达;学孙登:效仿孙登。“苏门不可到,鸾啸学孙登”,写诗人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
颔联:“急雨扶秋色,孤云伴定僧。”急雨:突然降临的大雨;扶:扶持;秋色:秋天的景色。“急雨扶秋色”,写观山寺在暴雨中依然显得宁静。“孤云伴定僧”,写观山寺中的定慧法师,独自坐在寺庙中修行。
颈联:“竹房全凿翠,茶鼎半烧藤。”竹房:用竹子搭建的房屋;全凿翠;全部雕刻成绿色的花纹;茶鼎:用来烧茶的鼎。“竹房全凿翠”,写寺庙建筑之精美。“茶鼎半烧藤”,写和尚烧茶时的情景。
尾联:“礼罢诸天黑,归途影佛镫。”“礼罢”:行礼完毕;诸天:众神;黑影:影子;佛镫:佛像上的灯。“礼罢诸天黑”,写观山寺中僧人举行宗教仪式后的场景。“归途影佛镫”,写诗人回到寺庙的路上所见景象,暗示自己归隐的决心。
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绝,描写的是观山寺中的生活场景。全诗以“寺”为中心,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寺庙的建筑、僧人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体现了作者对寺院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通过写诗人无法到达苏州园林,表达了自己对苏州园林的向往;颔联通过描述暴雨中的苏州园林,表现了苏州园林的美丽和宁静;颈联通过写竹房和茶鼎,展现了苏州园林建筑的精美和僧人的生活;尾联通过写观山寺中的场景和自己归隐的决心,表达了自己对寺院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