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昨夜到雕阑,十里楼台宿雾看。
何处春游试兰桨,玉人犹怯晓风寒。
【注释】雕阑:用彩绘的栏杆。十里楼台宿雾看:在朦胧的晨雾中观赏了十里楼台。晓风:春日的晨风,即拂晓时吹来的微风。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清晨西湖边美丽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首句写春风昨夜来到湖边,使西湖边上的楼台、长堤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二句写人们纷纷到湖上游览;三句写有人在湖上划船赏景;末句点题,并暗示出作者自己也在湖上。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新,是一首描写西湖春天景色的七绝小令。
春风昨夜到雕阑,十里楼台宿雾看。
何处春游试兰桨,玉人犹怯晓风寒。
【注释】雕阑:用彩绘的栏杆。十里楼台宿雾看:在朦胧的晨雾中观赏了十里楼台。晓风:春日的晨风,即拂晓时吹来的微风。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清晨西湖边美丽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首句写春风昨夜来到湖边,使西湖边上的楼台、长堤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二句写人们纷纷到湖上游览;三句写有人在湖上划船赏景;末句点题,并暗示出作者自己也在湖上。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新,是一首描写西湖春天景色的七绝小令。
团圆骨肉亲出自《元旦》,团圆骨肉亲的作者是:李孙宸。 团圆骨肉亲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团圆骨肉亲的释义是:团圆骨肉亲:指亲人团聚,亲情亲密无间。 团圆骨肉亲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团圆骨肉亲的拼音读音是:tuán yuán gǔ ròu qīn。 团圆骨肉亲是《元旦》的第8句。 团圆骨肉亲的上半句是: 好是开怀处。 团圆骨肉亲的全句是:好是开怀处,团圆骨肉亲。
好是开怀处出自《元旦》,好是开怀处的作者是:李孙宸。 好是开怀处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好是开怀处的释义是:“好是开怀处”指的是非常适合畅怀、放松心情的地方。 好是开怀处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好是开怀处的拼音读音是:hǎo shì kāi huái chù。 好是开怀处是《元旦》的第7句。 好是开怀处的上半句是:懒极畏逢人。 好是开怀处的下半句是:团圆骨肉亲。
懒极畏逢人出自《元旦》,懒极畏逢人的作者是:李孙宸。 懒极畏逢人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懒极畏逢人的释义是:懒极畏逢人:极度懒惰,不愿见人。 懒极畏逢人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懒极畏逢人的拼音读音是:lǎn jí wèi féng rén。 懒极畏逢人是《元旦》的第6句。 懒极畏逢人的上半句是: 老添频验镜。 懒极畏逢人的下半句是: 好是开怀处。 懒极畏逢人的全句是
老添频验镜出自《元旦》,老添频验镜的作者是:李孙宸。 老添频验镜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老添频验镜的释义是:老添频验镜:指老年人常常照镜子,以检查自己的容貌是否衰老。这里“验镜”即照镜子的意思。 老添频验镜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老添频验镜的拼音读音是:lǎo tiān pín yàn jìng。 老添频验镜是《元旦》的第5句。 老添频验镜的上半句是:花知昨夜春。
花知昨夜春出自《元旦》,花知昨夜春的作者是:李孙宸。 花知昨夜春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花知昨夜春的释义是:花知昨夜春:花儿似乎知道昨晚春天的到来。 花知昨夜春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花知昨夜春的拼音读音是:huā zhī zuó yè chūn。 花知昨夜春是《元旦》的第4句。 花知昨夜春的上半句是: 雪失今朝腊。 花知昨夜春的下半句是: 老添频验镜。
雪失今朝腊出自《元旦》,雪失今朝腊的作者是:李孙宸。 雪失今朝腊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雪失今朝腊的释义是:雪失今朝腊,意味着腊月中的雪今日已经消散。腊月通常指农历十二月,此时正值冬季,雪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雪失'即雪已经消失,'今朝'意为今日,'腊'则指腊月。整句表达了今日腊月中的雪已经不存在的意思。 雪失今朝腊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雪失今朝腊的拼音读音是:xuě
又见一年新出自《元旦》,又见一年新的作者是:李孙宸。 又见一年新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又见一年新的释义是:岁月更迭,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又见一年新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又见一年新的拼音读音是:yòu jiàn yī nián xīn。 又见一年新是《元旦》的第2句。 又见一年新的上半句是:乡园风物好。 又见一年新的下半句是: 雪失今朝腊。 又见一年新的全句是
乡园风物好出自《元旦》,乡园风物好的作者是:李孙宸。 乡园风物好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乡园风物好的释义是:乡园风物好:指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美好。 乡园风物好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乡园风物好的拼音读音是:xiāng yuán fēng wù hǎo。 乡园风物好是《元旦》的第1句。 乡园风物好的下半句是:又见一年新。 乡园风物好的全句是:乡园风物好,又见一年新
曾否解知非出自《除夕》,曾否解知非的作者是:李孙宸。 曾否解知非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否解知非的释义是:曾否解知非:曾经是否明白什么是错误,即是否曾经领悟到什么是不对的。 曾否解知非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否解知非的拼音读音是:céng fǒu jiě zhī fēi。 曾否解知非是《除夕》的第8句。 曾否解知非的上半句是: 朝来四十九。 曾否解知非的全句是
朝来四十九出自《除夕》,朝来四十九的作者是:李孙宸。 朝来四十九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朝来四十九的释义是:朝来四十九:指从天亮到现在的四十九天。 朝来四十九是明代诗人李孙宸的作品,风格是:诗。 朝来四十九的拼音读音是:cháo lái sì shí jiǔ。 朝来四十九是《除夕》的第7句。 朝来四十九的上半句是:辞寒腊意微。 朝来四十九的下半句是:曾否解知非。 朝来四十九的全句是
西湖偶作 故园篱豆绽凉风,酒簿衣单古寺中。 正恐秋声听不得,清霜禁杀络丝虫。 注释: 1. 篱豆:篱笆上的豆花。 2. 凉风:凉爽的秋风。 3. 酒簿:记录饮酒时间的账簿。 4. 衣单:衣着简陋。 5. 古寺:古老的寺庙。 6. 清霜:初冬的寒霜。 赏析: 这首诗以西湖为背景,通过描写作者在古寺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乡和自然景物的怀念之情。首句“篱豆绽凉风”描绘了篱笆上豆花盛开的景象
西湖将军歌 秀江春色与历史英雄交织 1. 诗歌原文 - 秀江桥下春水生,缘桥几曲春花明。 - 燕山大将开幕府,千里不闻枹鼓惊。 - 当年挟策上金殿,幸夺翘关走飞电。 - 仗下看披雕锦衣,宫门却赐花菰箭。 - 十年宛马塞上骑,亲随部曲渔阳儿。 - 桑干风雪控弦去,犹听阿亸当横吹。 - 龙骧南下定三蜀,遂驾楼船遣杨仆。 - 湖东既镇后湖西,每见投壶理军曲。 2. 译文解析 - 在秀江桥下
西湖歌送友 君不见,西湖流水碧于玉,莎草如烟绕湖绿。 西泠桥边花正开,落花片片随风来。 木兰艇子蜻蛉尾,擢入花间三十里。 垆头少妇调银筝,娇歌一曲最有情。 当窗卷却青绡幕,花香水气传歌声。 行人日午相倚听,劝尽丝绳双玉瓶。 仙郎家近西湖住,暂假南行赋归去。 燕台日落风凄凄,道旁相逢惜解携。 羡君南行向湖堤,向湖堤,策马蹄。 湖水平,湖草齐。 【注释】 君:对朋友的敬称。见:同“鉴”,看见
诗句原文: 苏小门前杨柳新,西林桥下水粼粼。 琵琶只在盲婆手,不见西湖愁杀人。 译文诠释: 苏小门旁的柳树刚刚吐绿,西林桥下的水面波光粼粼。 琵琶女只弹奏给瞎子听,但看不见西湖的愁苦足以致命。 注释解析: - 苏小门: 指古代著名的女子苏小小所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西湖边的某个著名景点或建筑。 - 杨柳新: “杨柳”通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此处形容春日里柳树的新绿。 - 西林桥:
西湖竹枝词 其十六 买得甘瓜又买齑,莫道甘苦不相宜。 前山空有胭脂岭,不上唇来那得知。 西湖竹枝词 其十六 【序】 《西湖竹枝词》是南宋时期诗人黄公望所作,以描写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诗作。该诗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西湖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注释】 1. 甘瓜:甜瓜。 2. 齑:一种调料,由盐和醋混合而成。 3. 胭脂岭
湖头阑干一样铺,湖上一色好当垆。莫寻桥畔红阑子,只认门前白项乌。 这首诗是《西湖竹枝词》中的第十一首,由元代诗人杨维祯所作。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当地的民风民俗,通过对湖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第一句“湖头阑干一样铺”,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湖头的景象,仿佛可以看到湖边的栏杆如同棋盘般整齐地铺展开来。这里的“一样铺”不仅形容了栏杆的布局
石新妇在钓渔矶,桃花为面竹为衣。 面上桃花有时落,湖边望郎何日归。 注释:在西湖的一个钓鱼小岛上居住着一位名为石新妇的女子,她的面容像桃花一样美丽,穿着用竹子编织的衣服。她的面容时而绽放,时而凋零,就像桃花的盛开和凋零一样。我每天都在湖边眺望着远方,期待着她能早日归来。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展现了西湖的自然之美。诗人以石新妇的形象作为引子
阿侬不上采菱船,只买白藕种红莲。 莲花有心长得藕,藕根无心长得莲。 注释: - 阿侬:这里指的诗人自己,或者泛指那些不参与采菱的人。 - 上采菱船:指的是古代女子在采菱时乘坐的船,是一种水上劳动的工具。 - 只买白藕种红莲:诗人选择购买白藕来种植,而不是直接去市场上购买红莲。 - 莲花有心长得藕,藕根无心长得莲:这里的莲花和荷叶的生长是相互依赖的,而荷花的种子(藕)则是由荷叶包裹生长出来的。
诗句:青骢油壁漫相寻,只在前山松树林。 注释:青色的马(青骢)身上涂着油膏,在道路上来回寻找,只为了在前方的山中松树林里找到她。 译文:青色的马身上涂着油膏,在道路上来回寻找,只为了在前方的山中松树林里找到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青骢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在寻找一个特定的人。这个特定的人在前方的山中松树林里。这首诗通过色彩、光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同时
注释:湖边堤上,风一吹便生起波澜,女儿们沿着堤路行走。她们走到堤上,想回去,但可惜绿草紧紧地抱着裙子的腰身。 赏析:这首《西湖竹枝词·其十七》是一首描绘女性春游西湖景色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女子在湖堤上行走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女子的娇媚形象。其中"可怜绿草抱裙腰"一句更是妙笔生花,将女子与自然景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上巳日凌江舟中与傅贞父命酌 形忘肝胆话俱倾,不醉难消邂逅情。 别后此心君自见,相思何处托鸿声。 注释:在上巳这一天登上江船,与傅贞父一起饮酒。我们忘却了彼此的姓名和身份,只谈得十分痛快。酒喝到半醉的时候,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向傅贞父倾诉了我对他的思念之情。但是,傅贞父却无法理解我的心意,因为他并不认识我。我不禁感叹道:“别后此心君自见,相思何处托鸿声。” 赏析
离家尚忆岁华新,正及淩江已暮春。 未负群贤脩褉事,开尊犹对素心人。 注释解释: - 离家尚忆岁华新:离家时仍然怀念着春天的美好。 - 正及淩江已暮春:正当春意阑珊之时,已经是春天了。 - 未负群贤脩褉事:没有辜负与大家一同参加修禊(一种古代的风俗)活动。 - 开尊犹对素心人:在开宴之际,依然能够面对那些纯朴善良的人们。 赏析:
【注释】 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凌江:即横江。舟中:在船上。傅贞父:名不详。命酌:命酒。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上巳日乘船游横江,与友人傅贞父饮酒赋诗之作。全诗以“上巳日”为时序背景,通过描写游宴情景及宴饮中的言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和高远的志趣。首联两句写自己对春天的感受。“离家尚忆岁华新”,说明诗人虽离家在外,但心中仍怀念着故乡,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仍然萦绕在心头;“正及淩江已暮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长堤一望雪初残”,首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意;“长堤”指苏堤。“一望”表明视线所及之处,“长堤”是远望对象。“雪初残”表明雪花尚未完全融化,也即下雪的时间还不长。“一望”与“初残”相照应,表明诗人从远处眺望。“残”字既表明下雪的时间还不长,还表明下雪已久
【注释】 西湖:杭州的西湖。 苏堤:即白堤,位于今杭州市西部。 清池:清澈的水塘。 古寺:古老的寺庙。 锦鳞:指鲤鱼。古代传说中鲤鱼有鳞,因而得名。濲(chì):游泳的样子。 经台香钵:相传晋代和尚竺道生曾在灵隐寺讲经,后为天竺国僧人送钵来,在山下建塔纪念,故称经台。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杭州西湖上的苏堤春晓。诗中赞美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苏堤上春天的景象。诗人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注释】 西湖:今称杭州西湖。 苏堤:在杭州市西,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所筑。 柳色:柳树的景色。 万缕青:形容绿柳如丝,垂挂湖面。 系渔船:用柳条把渔船拴住。 画船:有彩绘的船,泛指游船。 笙歌:古代乐器名,此处泛指音乐歌舞。 莺簧:即黄莺,黄莺鸣声婉转悦耳。 枕畔:指枕头旁边。 赏析: 《西湖十咏》是元代诗人杨载写的一组七言绝句,描写了西湖的十处风景。本篇写苏堤春晓的景色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