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辞建业,落日到祁门。
壮士夜光在,还家无泪痕。
山川天改色,鸡鹜世呼群。
吾道岂终否,襟期托岭云。

注释:

  1. 寄慰王宣佩下第:写给安慰王宣的诗。
  2. 秋风辞建业:指晋代谢安,他因反对桓温篡位而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后人称他为谢安石。“建业”是当时谢安隐居地的名称。
  3. 落日到祁门:祁门县在今安徽境内,这里泛指故乡。
  4. 壮士夜光在:比喻有才能的人。夜光,一种珍贵的玉名。
  5. 还家无泪痕:回家时没有悲伤的痕迹。
  6. 山川天改色:形容战乱或灾祸给自然景色带来的变化。
  7. 鸡鹜世呼群:比喻人们随波逐流。
  8. 吾道岂终否:我的志向和道路怎么会就此终结呢?“道”指儒家之道,即孔孟之道。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诗人游历江南时期。当时诗人与友人王宣同游建业(今江苏南京),王宣未考中进士,诗人写此诗以劝慰之。全诗四句,内容虽不深奥,但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首句“秋风辞建业”,起笔不凡。秋风,历来被视作凋零、衰落的象征,如刘禹锡《秋词》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本诗开篇却用它来形容“辞”,意在突出建业秋景之美,暗喻建业并非衰败之地,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落日”,则点出了时间——黄昏时分;“到祁门”,说明地点——家乡所在地。这两句一扬一抑,跌宕起伏,给人以美的享受。
    颔联“壮士夜光在,还家无泪痕。”承上启下,由对建业秋色的描绘转入对王宣的劝慰。“夜光”比喻人才,这里用来指代诗人自己;“无泪痕”则是说即使遭遇挫折,也决不至于沉沦,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颈联“山川天改色,鸡鹜世呼群”,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战争造成的破坏,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破坏的痛心疾首。“鸡鹜”指家禽,在这里比喻平庸无能的人。“世呼群”则暗示了这些人随波逐流,缺乏操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忧愤之情。
    尾联“吾道岂终否,襟期托岭云”,再次回到对王宣的劝勉上来。“吾道”指的是诗人自己的追求和志向,也就是儒家之道;“岭云”则寓意着高远、飘渺的理想境界。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对自己的追求毫不动摇,他相信自己的道路是不会终结的。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国家能够走向繁荣昌盛之路。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关怀和坚定信念。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不朽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