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东去群鸿散,苕霅西来一舸过。
池上屡陪山简醉,座中曾听薛华歌。
中年乡国黄尘合,长夏江村绿树多。
拟与贺公同结伴,黄冠野服晚婆娑。
【注释】
字韵二首:诗题。
吴松:今江苏松江县,位于太湖东侧。群鸿散:比喻人纷纷离去。苕霅(sè zhá):水名。在浙江湖州市。一舸过:形容船儿轻快地划过苕霅水。
池上:指吴淞江边。山简醉:晋代山简曾为简州刺史,饮酒成癖,后被孙皓所杀。此处借指友人。薛华歌:唐代诗人薛涛的《曲江芙蓉》诗中有“狂夫显行色,知与薛涛期”,薛涛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座中:指宴会中。黄尘合:战尘弥漫的意思。贺公:即贺知章,唐朝著名文人和书法家,曾担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结伴:作朋友。黄冠野服晚婆娑:意指自己身穿道袍,头戴黄帽子,在黄昏时漫步。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七言律诗。
首联:“吴松东去群鸿散,苕霅西来一舸过。”首句以“吴松”起笔,点出地点;“东去”和“西来”则描绘了时间的方位,表现出作者随群鸿之东去、一艗之西过的动态景象。“群鸿散”暗示着人纷纷离去,“一舸过”则形象地描写了一叶扁舟轻轻划过苕霅水的生动场景。此联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动势,使全篇意境豁然开朗。
颔联:“池上屡陪山简醉,座中曾听薛华歌。”颔联承接上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宴席上的热闹场面。“池上”是指吴淞江边;“屡陪”,多次参加。“山简醉”典出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东晋时期桓温征伐蜀地,途中经吴郡太守山简府第。山简设酒宴招待他,桓温大摆筵席,畅饮达旦。后来桓温北伐胜利归来时,路过吴郡,山简再次设宴款待,桓温却只喝了半醉。“座中曾听薛华歌”,则是暗用唐代薛涛的典故。薛涛是唐代女诗人,有“女中才子”之称。她曾做过成都府官妓,因才学出众,得到韦皋赏识,并得到提拔重用。其《曲江芙蓉》诗中就有“狂夫显行色,知与薛涛期”的句子。这里的“薛华歌”就是指她的诗作。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曾经频繁地参加宴会,而且通过“屡陪”、“曾听”等词的使用,更增加了诗句的气势和感染力。
颈联:“中年乡国黄尘合,长夏江村绿树多。”颈联承接上联之意,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生活画面。“中年”指诗人中年之时。这里所说的“乡国”指的是故乡国家,也就是指自己的家乡。而“黄尘合”则是指战乱纷扰的年代。“长夏”即夏季,“江村”则是指长江边的乡村。“绿树多”则是指夏天的树木茂盛繁茂。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一种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拟与贺公同结伴,黄冠野服晚婆娑。”尾联承上启下,将全诗的主题思想进一步升华。“拟与贺公同结伴”,是指诗人打算与贺知章这个老朋友一起隐居山林,过着远离尘嚣的清苦生活。“黄冠野服晚婆娑”,则是说自己身穿道袍,头戴黄帽子,在黄昏时分漫步于田野之中,悠然自得。这两句既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也是对诗人理想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