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雉堞启重关,学舍荒凉礼殿闲。
孔壁已倾尘半掩,汉碑犹在字将残。
庭槐入夏当窗绿,野藓经春上砌斑。
镌泐至今馀古意,摩挲竟日不知还。
注释:
- 崔嵬:高耸的样子。雉堞(zhi xiě):古代城上高大的箭楼,四面有垛口。
- 启:打开。重关:重重的关门。
- 学舍:指学校。
- 礼殿:指孔子讲学的讲堂。
- 孔壁:指孔子的墙壁,即孔庙的墙,这里指孔子的遗物。
- 字将残:碑文已经残缺不全了。
- 庭槐:庭院中的槐树。夏绿:夏天绿叶茂盛。
- 野藓:野草上的苔藓。
- 镌泐(jué lèi): 刻蚀、磨损的意思。余古意:保留着远古的意思。
- 摩挲(mó shā):抚摸。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济宁州学观汉碑的一次游览经历的描绘。诗中通过对济宁州学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联“崔嵬雉堞启重关,学舍荒凉礼殿闲。”描绘了济宁州学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崔嵬,形容建筑高耸;雉堞,指的是城墙上的矮墙;重关,意味着这座学府曾经是一所重要的学府。学舍,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荒凉,表明这些建筑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礼殿,指的是孔子讲学的讲堂。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这座古老学府的敬畏之情。
颔联“孔壁已倾尘半掩,汉碑犹在字将残。”则转向了对孔子壁和汉碑的描绘。孔壁,指的是孔子的墙壁;倾,意味着倒塌;尘半掩,表明墙壁已经被灰尘覆盖了一半;汉碑,指的是汉代的石碑。这四句话描绘了孔子壁和汉碑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忧虑之情。
颈联“庭槐入夏当窗绿,野藓经春上砌斑。”进一步描绘了济宁州学周围的自然环境。夏日里,庭院里的槐树繁叶茂密,仿佛给窗户带来了一片绿色;春天的时候,野草上的苔藓长满了台阶,给地面带来了斑驳的色彩。这两句话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尾联“镌泐至今馀古意,摩挲竟日不知还。”则转向了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思考。镌勒,指的是雕刻、磨刻;古意,指的是远古的文化气息;摩挲,意为抚摸、触摸。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古代文化传承的珍视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济宁州学的建筑、环境、孔子壁和汉碑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自然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的追求。